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56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32篇
中国政治   61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19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1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23篇
  2011年   1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18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91.
法律是人类社会存在以来最伟大的发明,其伟大之处不仅在于能够提前预防和减少冲突纠纷,而且也能够用和平的、理性的、文明的方式解决冲突和纠纷。立法是国家的一项重要职能,也是法律的前提与基础。因而选择与论证适当的立法思路,对于具有成文法传统的我国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92.
8问为何强调培育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精彩语录:加强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培育自尊自信、理性平和、积极向上的社会心态。热点回应:当前社会存在的一些不良心态,如急功近利、心浮气躁的心态;压抑焦虑、空虚迷惘的心态;麻木冷漠、失信失安的心态;怨恨不满、失衡偏激的心态,已经影响到社会的和谐稳定和有序运  相似文献   
93.
冯继波 《中国工运》2012,(10):43-44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最基本条件。人类社会的一切发展和进步最终都要靠劳动来实现。离开劳动,知识形不成力量,人才无法成长,创造就会失去方向。工人阶级是劳动大军,是推动现代社会发展进步的重要力量。发挥主力军作用需要广大职工发扬光荣传统,自觉树立和践行"劳动光荣、知识崇高、人才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价值观,立足岗位,焕发主人翁精神,勤奋劳动、诚实劳动、创新劳动。  相似文献   
94.
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唯物史观的重申和坚持,用唯物史观教育全党,对以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指导思想的中国共产党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创建一个好的"社会存在",需要推动全方位的改革,包括创建平等参与公平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创建能够保障私权、限制公权的政治环境;创建能够体现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环境等。只有这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能够真正建立起来,并成为亿万中国人民的基本遵循。  相似文献   
95.
卢卡奇把马克思的哲学归结为社会存在本体论,但他理解的社会存在和马克思的思想并不完全一致,他从历史性和过程性两方面来界定社会存在。他所说的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有两层含义:一是指研究社会存在的本体论方法,二是指实践可以揭示一切社会存在,它是社会存在中本体性的东西。  相似文献   
96.
农民工心理问题不容忽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社会心理是对社会存在的比较直接的反映,现实生活中发生的许多问题都伴有心理因素的作用。农民工作为一个伴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而出现的特殊群体,其心理与情绪状况是社会运行的一面“镜子”,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这一群体对社会变革的主观感受情况。前不久,我们对河南省外出民工的心理与情绪状况进行专题调查,通过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我们发现,农民工不仅是一个收入低下、生活贫困的群体,而且是一个面临强烈心理矛盾与心理冲突的群体,有些心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稳定的制约因素,应引起政府和社会的关注。  相似文献   
97.
《云南人大》2006,(5):1-1
劳动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劳动创造了人类,创造了人本身,劳动推动了由猿到人的进化,推动了社会进步。劳动创造了世界,创造了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98.
民法不仅是作为“用”的范畴的形而下的有形规则体系 ,它同时是作为“体”的范畴的形而上的无形精神理念。作为民法的存在的市民社会是民法的逻辑起点和实践基础。文章以市民社会为契入点 ,探讨了市民社会及市民社会—市民法 (民法 )—市民法学 (民法学 )的内在联系。进而从市民社会存在与市民社会思维着手 ,构建存在的民法的理念 ,即私法自治、权利神圣与进化理性 ,进而指出民法是自然法民法、实在法民法与社会法民法的统一  相似文献   
99.
《法治与社会》2005,(11):11-11
我们的社会存在大量的冤案已是不争的事实,冤案的不断产生具有某种必然性,是诸多深层次原因共同作用下的结果,但刑讯逼供是导致冤案最直接、最根本的原因.因此我们必须通过立法加以解决.  相似文献   
100.
王太宁 《行政与法》2007,(1):128-128
和谐社会应该广开各种化解社会矛盾的渠道,刑法作为社会的“最后一道防线”,应当具有谦抑性,把刑罚的适用率降到最低。但目前,我国对刑法的化解矛盾功能过于依赖,或者说,当前社会存在一种泛刑罚化的倾向。具体表现在我国刑事立法非常频繁,1997刑法制定出来到现在不到10年间,已经大修了7次,出台了6个刑法修正案和1个单行条例,修改条文52个,修改内容主要是增加犯罪种类和提高法定刑。相比之下,日本刑法典1907年制定到现在只小修了10次,实现了相对稳定性和连续性。泛刑罚化还表现在立法者过多倚重重刑,尤其是死刑。1997刑法规定了413个罪名,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