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883篇
  免费   21篇
  国内免费   42篇
各国政治   39篇
工人农民   204篇
世界政治   382篇
外交国际关系   30篇
法律   2566篇
中国共产党   5185篇
中国政治   6955篇
政治理论   1422篇
综合类   3163篇
  2024年   39篇
  2023年   225篇
  2022年   312篇
  2021年   378篇
  2020年   525篇
  2019年   200篇
  2018年   101篇
  2017年   144篇
  2016年   289篇
  2015年   506篇
  2014年   1616篇
  2013年   1928篇
  2012年   2199篇
  2011年   1847篇
  2010年   1621篇
  2009年   1459篇
  2008年   1475篇
  2007年   1253篇
  2006年   1095篇
  2005年   618篇
  2004年   601篇
  2003年   521篇
  2002年   438篇
  2001年   305篇
  2000年   191篇
  1999年   28篇
  1998年   19篇
  1997年   10篇
  1996年   2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41.
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开展对矫正工作起到良好促进作用,同时也存在矫正信息流转不畅、检察监督缺乏刚性、监督模式单一等诸多问题。可通过强化信息共享、明确被监督部门法律责任、建立健全动静相结合的监督模式等途径,加强社区矫正检察监督的质效。  相似文献   
242.
《德意志意识形态》是马克思、恩格斯系统阐述唯物史观的重要著作。其中马克思、恩格斯的“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唯物史观的重要内容。在这部著作中,马克思、恩格斯立足社会现实发展状况,从“现实的人”、物质生产发展状况、人的社会交往活动情况三个方面确立了考察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理论前提和线索。在此基础上,马克思、恩格斯对“自然形成的共同体”和“虚幻的共同体”进行历史分析,并对“真正的共同体”进行理论建构,从而描绘出人类社会的发展规律,揭示了共产主义取代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真正共同体”思想是对人类社会发展的科学探索,指引当代中国社会的前进方向,为构建城市社区治理共同体,建设“人人有责、人人尽责、人人享有”的社会治理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支撑和实践路径。  相似文献   
243.
由于社区自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陷入了社会生活过度组织化与弱组织化、组织性质的自治性与行政化、组织生长能力的先天不足等方面的矛盾困境,这严重抑制了它们自治主体角色的体现和自治功能的发挥。而当前社会结构的变迁、政府管理理念的冲突、社会文化心理的现状以及社会中间阶层力量的弱小等社会现状构成了社区自组织自治困境的深刻根源。  相似文献   
244.
《理论与改革》2007,(4):63-65
随着我国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单位体制"的解体、城市化速度的加快,我国城市社区发生了巨大变化。面对新的治理结构、新的治理环境,政府应该承担什么样的角色才能使当前正在进行的社区建设顺利发展下去,才能充分发挥社区的功能优势?本文借鉴治理-善治理论,并在该理论的分析框架之下对政府的应然角色进行深入探讨。  相似文献   
245.
城镇弱势群体就业的社区支持政策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帮助城镇弱势群体就业是整个社会的责任,更是政府的责任。城镇社区是弱势群体在空间上的沉积点,实践证明政府制定帮扶政策借助社区这一平台可以较好地解决弱势群体的就业问题。政府应该发挥主导作用创造性地促进社区就业,挖掘社区就业岗位;利用社区平台重构弱势群体利益诉求渠道,完善政策决策机制;健全和完善以社区为平台的就业服务体系;积极扶持社区自治组织建设,重视非政府组织建设,激发社区活力;完善社会福利政策。  相似文献   
246.
社区治理法治化在多种层面上强调法治手段的规范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习近平法治思想等理论为社区治理法治化提供了深厚的理论基础。太原市加快社区治理改革的进度,社区治理法治化建设机制初步形成,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同时也面临顶层设计不足,法治障碍依旧存在、社区治理中的行政化倾向明显、社区治理中的法治功能发挥不足等问题。为此,我们应以制度建设营造良好环境、清晰各主体权利义务关系、提升社区干部和居民运用法治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加强社区法治人才队伍培育为重点,让太原市以及全国的社区治理法治化工作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247.
陈桂生  吴合庆 《求实》2022,(4):96-108+112
技术赋能与制度赋权不断增进当前乡村社区技术治理与制度治理的融合。从刚性治理到柔性治理、从乡情涣散到情感回归、从负面情绪到情感重塑、从治理乏力到“治理有效”的演进维度,乡村社区情感治理在范式、内容、工具、效果等治理新转向,持续凸显乡村社区治理的转型价值。在运行逻辑上,情感治理与技术治理、制度治理功能互补,协同提升乡村社区治理效能。从治理理念、行为方式与组织结构的层面,解构了乡村社区情感治理的运行机理及其行动逻辑。对于价值脱嵌、结构离散与集体行动困境等乡村社区情感治理问题,可以分别用乡情价值回归、党建引领乡村情感治理行动网络、乡村情感柔性治理机制重塑等政策工具予以回应。  相似文献   
248.
汤秋芬  辛星 《求实》2022,(5):50-63+111
“枢纽型社会工作”模式是指社会工作机构作为城市老旧社区多元共治的发起者和组织者,在对服务需求和服务资源进行评估的基础上,通过引进外部服务主体、激活内生服务力量、提升多元主体服务能力,最终构建多元共治的社区治理格局。“枢纽型社会工作”模式得以实现的内在机理在于行政体系内部多层级项目运行机制所产生的“层差契机”和社会工作机构专业性、社会性、无涉性等属性所生产的“黏合效应”。在创新社区治理与多元共治实践中,“枢纽型社会工作”模式成为破解城市老旧社区治理困境的有益探索。  相似文献   
249.
本文对社会稳定视角下的社区居民自治组织建设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250.
社区治理是社会治理的重要基础。社区精准治理是在对近年来我国社区治理实践总结基础上提出的,其目标主要体现为精确保障群众民主权利、精细改善群众生活、精准维持社会秩序。协商民主的独特优势有利于推进社区治理精准化。协商民主可通过多元主体平等参与公共事务决策,精确保障群众政治参与权利;通过深入了解群众利益诉求,促进物质资源公平分配,精细改善群众生活;通过有效化解矛盾,促进主体理性对话,精准维持社会秩序。当前,社会治理还存在治理的行政方式较为突出、治理主体协作性不够高、治理资源成本不够优化、社会参与能力不足、治理中信息化技术运用不够等问题,需要通过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完善社区协商民主制度体系、提高协商主体的民主素养、运用民间组织优势提高协商治理实效性、因地制宜探索社区微治理、加强现代网络科技的运用等途径提高协商效果,进一步推进社区精准治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