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22篇
  免费   42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0篇
外交国际关系   3篇
法律   1350篇
中国共产党   59篇
中国政治   209篇
政治理论   48篇
综合类   242篇
  2024年   8篇
  2023年   49篇
  2022年   99篇
  2021年   138篇
  2020年   129篇
  2019年   40篇
  2018年   9篇
  2017年   23篇
  2016年   44篇
  2015年   82篇
  2014年   155篇
  2013年   116篇
  2012年   160篇
  2011年   148篇
  2010年   124篇
  2009年   117篇
  2008年   105篇
  2007年   60篇
  2006年   61篇
  2005年   64篇
  2004年   39篇
  2003年   59篇
  2002年   54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40篇
  1999年   6篇
  1997年   1篇
  1993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詹建红 《法商研究》2014,(3):132-141
程序性辩护作为一种新兴的辩护形态,旨在通过主张诉讼行为违法而请求裁判者宣告某一侦查、公诉或者审判行为丧失法律效力。程序性辩护意见的提出是在原有的刑事诉讼形态中形成一种新的审查性之诉,从而在实体性裁判程序进行的同时启动一种独立的程序性裁判程序。在我国,检察机关和法院都可以成为这种程序性裁判程序中的主持者,但两者在权力根基和裁判方式上存在一定的差异。201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虽然确立了实体性辩护与程序性辩护并重的制度设计理念,建立了程序性辩护制度的基本框架,但由于制度初创时立法的粗疏,在传统诉讼观念的影响下,辩护功能难以发挥的司法隐忧依然存在,有必要从基本原则和保障机制方面寻求完善的途径。  相似文献   
32.
在诉讼活动中,法官对事实问题的认知都因循从案件事实到要件事实再到裁判事实的认知逻辑,合格的事实认定应是理性认知的产物。行政诉讼中的事实认知因涉及权力间关系问题而体现出区别于民事诉讼、刑事诉讼的特殊性。在案件事实认知阶段,法官以行政案卷为基础,结合法庭调查情况完成对“发生了什么”以及“行政机关如何处理”等案件事实的整体性认知。在要件事实认知阶段,法官按照序位逐一对案件事实作法律归属论证,排查行政行为的违法项。完成合法性审查后,法官结合价值判断,确定裁判意向与裁判事实范围,启动裁判事实认知。根据裁判意向的不同,法官可在行政基础事实、行政行为事实、诉讼合法性要件事实与情形变更事实中选定一项或多项作为裁判事实,并结合证据完成事理融贯的事实认定。  相似文献   
33.
王芳 《法制博览》2021,(1):29-30
我国《公司法》虽然已经明确规定了公司人格否定制度,但是这项制度在司法实践中有争议.对公司人格的否定制度则体现了公司股东与债权人之间利益的再平衡.本文结合公司法规定、规范性文件规定、最高院判例以及笔者在实践中对该制度的认识,对该制度的概念、构成要件、裁判标准及诉讼中的举证责任重新进行梳理并提出一些看法,以期能对公司人格否...  相似文献   
34.
齐健 《法律适用》2021,(7):122-135
我国裁判文书援引法律学说释法说理的具体规则尚未构建,援引对象、援引条件及援引方式均不明确,导致不同法院和法官各自摸索、自成一体的混乱局面,亟需构建规则予以指引.在援引对象上,要正确界定法律学说的范围,防止援引对象的泛化和随意.明确可以援引非通说,但应与援引通说配置不同的论证规则.在援引条件上,援引的必要性和数量需要根据...  相似文献   
35.
祖鹏  李冬冬 《法律适用》2021,(2):142-147
发挥司法裁判的价值引领功能,是人民法院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途径之一.在审理个案纠纷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司法裁判是通过价值权衡的过程实现的.首先法官要开示法律规范自身的价值取向,然后通过开放性的裁判规则引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再结合个案情形,在两者之间进行价值权衡,进而得出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裁判结果.  相似文献   
36.
《法治与社会》2012,(4):10-11
证据,是人民法院认定事实并作出裁判的基础。完善当事人举证制度,对于查明事实,正确适用法律,妥善处置民事纠纷具有重要作用。在司法实践中,面对"证据灭失"、"证据突袭"、鉴定人拒绝出庭作证等困境,民事诉讼程序该如何维护当事人的合法权益,确保审判活动的有序性和裁判结果的公正性?证据灭失怎么办法官须有保管证据的责任意识"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打官司就是打证据',‘以事实为根据'就是‘以证据为根据'。  相似文献   
37.
王军 《法制与社会》2012,(1):120-121
司法裁判会对当事人的财产、自由课以处罚,裁判严厉者甚至会剥夺当事人的生命权利,但在正常情况下当事人以及公众都能够在感情上接受裁判的事实,维护裁判的权威,如果仅仅凭借国家的强制力来实现司法裁判的结果不可能起到司法惩戒和教育的双重作用,当事人和民众也不可能真正地从内心认同司法裁判的价值,而只是暴力所迫.所以现代法治社会当事人和民众对司法裁判的接受是由司法裁判的权威性、裁判的确定性、裁判的正当性、法官自由裁判的包容性等诸要素的合力所致.  相似文献   
38.
骆电 《人民司法》2012,(3):49-55
一、法律因素法律因素是指法院审理民事案件时应严格遵守法律规范,保证裁判依法为之。法律是司法的基础,司法是法律的延伸,法律因素因此成为民事裁判应考量的首要因素。我国实体法与程序法均规定裁判必须以法律为依据。如民法通则第六条规定民事活动必须遵守法律,法律即为当事人的行为标准和法院的裁判依据;民事诉讼法第七条规定人民法院审理民事案件,必须以事实为根据,以法律为准绳。在司法实践中,绝大部分案件特别是常规性案件主要依据法律即可作出裁判,这是由司法的本质所决定的。  相似文献   
39.
<正>2013年2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法学研究所、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2013年《法治蓝皮书》,书中刊载了《中国司法透明度年度报告(2012)》。报告显示,海南法院司法透明度整体测评名列前茅,其中海口中院在全国43个较大市的中级人民法院中名列第一。这也是海口中院继去年司法透明度测评排名第七后,再一次获此殊荣。海口中院院长吴剑平表示:"在全国43个市中级人民法院中摘得桂冠,对我们来说既是动力,也是压力。下一步,我们将借助科技手段,进一步加大司法公开力度和范围,推进审判工作迈上新台阶。"  相似文献   
40.
一、公诉理性的提出理性一词源于古希腊时期赫拉克利特提出的"逻各斯"(logos)说,它兼有客观规律和主体理性思维的双重含义。博登海默曾说过,"理性乃是人用智识理解和应对现实的(有限)能力。有理性的人能够辨识一般性原则并能够把握事物内部、人与事物之间以及人与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