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6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9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1篇
中国共产党   60篇
中国政治   74篇
政治理论   24篇
综合类   16篇
  2022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5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8篇
  2010年   15篇
  2009年   18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4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7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品位     
《法人》2005,(9):122-123
驴行天下大旗头村:广东第一村广东省佛山市三水区乐平镇大旗头村,又叫郑村,是粤中地区有代表性的清代村落。村里的古建筑群是清代广东水师提督郑绍忠于清代光绪年间建造。也是华南地区保存最完整、最有代表性的清代民居建筑群落。大旗头村的建筑很特别,都是锅耳墙的青砖大瓦房,听当地人说,清朝官员的官帽边是锅耳型,修锅耳墙有保佑子孙多当官之意。  相似文献   
102.
牧惠 《广东党史》2004,(2):54-55
为防“非典”,电话成了朋友们之间聊天的最佳选择。同友人杨兄聊起读书情况,他忽然问我:“有一本《苏共亡党十年祭》,你知道吗?看过吗?”“我知道有此书,但没有兴趣看。”“建议你翻翻。我们这边用党费发,人手一册。这一  相似文献   
103.
纵观整个现代文学史,很少有作家像鲁迅这样对中国传统民俗里令人不寒而栗的怨鬼、厉鬼情有独钟:不仅怀着丰沛的感情为之展开文学上的感性描述,还带着极高的兴致进行学术上的学理探究.通过分析其幼年时期所濡染的"自然鬼-人为鬼"、"无常-女吊"等互为张力的精神结构,可以看出鲁迅是以生命去拥抱这一异质性的浙东民间"鬼"文化,并将此蛮野文化带来的幽深"鬼气"和叛逆"毒气"融入到自身流淌着的血液中去.  相似文献   
104.
在南美洲的深山密林里,生长着一种果实艳丽的植物。它那通红通红的成熟果实,令人为之神往和陶醉。可是,在几百年前,人们却对它望而生畏。因为传说它的果实有剧毒,食后必死无疑,所以当地居民给它起了个相当可怕的名字——“狼桃”。  相似文献   
105.
4月1、1日,2015年海峡两岸"智慧课堂"交流活动在福建福州举行2、2日,台湾当局遥祭黄帝陵典礼在台北举行,马英九主祭3、2日,福建新华发行集团馆藏图书样本室在福建福州海峡教育装备展示采购基地开馆这是福建省规模最大、最专业的馆藏图书样本室,已收录台版图书300余种,近5000册。4、2日,"七宝瑞光——中国南方佛教艺术展"在台北开幕5、3日,以"创新转型发展"为主题的2015沪台  相似文献   
106.
1944年3月19日,是明朝灭亡300年纪念日,重庆《新华日报》开始连载郭沫若的《甲申三百年祭》。由于立场不同,国民党认为《甲申三百年祭》“影射当局”,对文章进行大肆围攻;毛泽东则把《甲申三百年祭》视为“胜利时骄傲”的鉴戒之史论,列入延安整风文献,告诫共产党人不要犯胜利时骄傲的错误。  相似文献   
107.
睆砦 《党史纵横》2002,(7):24-27
《不怕鬼的故事》在60年代前期产生过很大的影响,曾是进行党内干部整风必须阅读的书籍。从编选思路,到出版宣传,毛泽东都悉心过问,花了不少精力和心血。毛泽东为什么如此注重这样一本书呢?在这本书的背后,透出沉甸甸的历史内涵,它从一个侧面反映出毛泽东当时的思想心态,以及一代伟人那几乎是与生俱来的“不怕鬼”、不信邪的性格特点。  相似文献   
108.
斗转星移,又逢甲申.距离郭沫若同志60年前撰写<甲申三百年祭>正好又一个花甲轮回.忆及46年前,听到郭沫若同志亲自向我们谈及他的创作思想,并相互谈到<甲申三百年祭>的写作和学习的情况,言犹在耳.  相似文献   
109.
2002年7月11日21时,一颗对党和人民无比挚爱的心停止了跳动——毛泽东亲家、一代女杰张文秋走过了她99年的传奇一生,在北京溘然长逝。她无愧无悔,走的安详而从容,在她身后,留下的是无尽的思念……  相似文献   
110.
《福建党史月刊》2014,(3):39-39
正今年是郭沫若《甲申三百年祭》发表70周年。70年过去,我们国家已经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文章所涉之事,也已过去300多年。但对有关内容的讨论,似乎并未随时光流逝而淡化,情况还有点相反。原因何在?一个屡讲不衰的话题在当下中国,"不当李自成"无疑是我们党内一个屡讲不衰的话题。不但在新中国成立之初就为人们所热议,而且随着改革进入深水区,这个问题也越来越频繁地被提及。这个话题之所以有如此巨大的吸引力,主要是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