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7篇
  免费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67篇
中国共产党   10篇
中国政治   21篇
政治理论   10篇
综合类   3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17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6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2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我国专家证人制度的建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法学》2007,(8):92-97
在审判实践中,如何有效解决技术争议一直是审判者和当事人必须共同面对的难题。目前的专家鉴定制度难以解决各类技术问题,有必要引入专家证人制度作为补充。在引入专家证人制度后,有必要对该专家证人程序的启动、专家证人的人数和专家证言的质证等方面进行具体的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72.
文章以《V isual Basic程序设计》课程为背景,对V isual Basic语言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进行了探索,认为应利用先进的教学理念和现代化的教学设备,探索有效地教学模式,使教与学有效地融合在一起,以达到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和教育水平的目的。  相似文献   
73.
我国现行的检察制度,是从20世纪70年代末期恢复重建的,从其恢复重建之日起,就成为刑事诉讼以及法律规范实施、刑事诉讼机制运行的重要的组成部分,而且在其建设过程中,就是作为一个起中枢作用的司法机构来进行建设的。  相似文献   
74.
主流观点所主张的侦查人员的证人身份及以此为前提的制度设计,存在立法及实务上所难以解决的矛盾,其可行性令人怀疑。侦查人员作为国家司法工作人员,依职权出庭,通过言词的方式,向法庭说明行使职权过程中所了解的实体事实、程序性事实及相关技术性问题,接受法庭及控辩双方询问的作证方式,更为符合我国的司法国情;司法资源不足的困境,决定了对侦查人员出庭作证的范围进行合理限制,并设计若干例外之必要性;此外,具有可行性的程序设计也是解决侦查人员出庭率低之难题所不可或缺的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5.
公安民警招录考试应该从必要性和规范性角度考虑程序设计,从合理性和科学性角度考虑笔试面试分工,从公平性和责任性角度考虑体测心理测试,从全面性和平衡性角度考虑面试试题设计,从公正性和公信度考虑面试考官安排。  相似文献   
76.
刑事诉讼法再修改需要关注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刑事诉讼法再修改讨论中,尚有一些问题应当受到关注,本文就刑事二审审判中的诉讼关系问题、行政处罚与刑事追究两者间的衔接问题、行政机关司法化问题、司法机关行政化问题及法院审判委员会的改造等问题分别进行了探讨,提出了独到的新颖见解。  相似文献   
77.
郑小兵 《中国司法》2013,(11):84-86
循证法是近些年来国际矫正领域发展起来的新型矫正方法,它的显著特征在于两个字:一是"证",即证据,就是最好的方案、办法、措施,它是循证法的静态表现形式;二是"循",即寻找与遵循,就是对证据的寻找、发现、分析、确定、应用的一系列动作行为,它是循证法的动态表现形式。将循证法引入到强制隔离戒毒工作中,我们称之为"循证戒治"。循证戒治应围绕探寻并应用最好、最佳的戒毒方法这一根本目标展开,而一套完整而严密的程序是实现目标的重要保证。  相似文献   
78.
79.
理论界对证据开示原则探讨较多,对证据开示运作的具体操作程序则缺乏精细的探讨.以对抗式审判为视角的刑事证据开示正当程序的逻辑推演是刑事证据开示必要性的前提是被告人不认罪而需要进行证据调查;正当的开示过程是法官主持双方开示;发现新证据出现隐藏证据应启动特别开示程序.刑事证据开示程序简化的主要内容一是刑事证据开示与法官预审结合运用,二是自行开示法官验收.在我国现行刑事诉讼法规定的框架内进行刑事证据开示,可以参照上述开示基本模式进行程序设计.  相似文献   
80.
随着我国民事公诉实践的发展和研究的深入。对建立民事公诉制度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已基本达成共识。但在民事公诉程序的具体设计上,还存在不同观点。民事公诉立案范围应限制在维护国家利益和社会公共利益这个中心主题上,检察官以“公诉人”身份出席民事公诉案件法庭,彰显检察机关法律监督机关的司法性质和宪法定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