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9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4篇
中国共产党   61篇
中国政治   73篇
政治理论   23篇
综合类   26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3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8篇
  2015年   11篇
  2014年   18篇
  2013年   12篇
  2012年   17篇
  2011年   14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12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12篇
  2005年   8篇
  2004年   8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4篇
  2001年   7篇
  2000年   6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91.
<正>王安丽,1978年出生,吉林大学市场营销专业毕业,管理学学士。现任吉林省天庭物业管理有限公司总经理、吉林省天庭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长春市天庭家政服务有限公司董事长、吉林省创业者协会理事等职务。不甘平凡,艰辛创业1999年毕业后,王安丽在一家房地产投资公司打工,做一名市场专员。在打工的过程中,她萌发了自己创业的想法。在经过市场调研后,王安丽最终将自己的创业目标锁定在房地产相关行业——物业公司。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下,王安丽经过精心细致地筹备,于2004年7月16日成立了吉林省天庭物业管  相似文献   
192.
戴震将"人"这个概念作为其伦理思想建立的基础,其"情欲肯定论"具有鲜明的"重生"的特征,矛头直接指向程朱的天理人欲之辨.同时,他还详细地论述了"情欲肯定论"的边界问题,成为其思考中最深刻的地方.  相似文献   
193.
儒家的政治哲学和历史学说倾向于在解释世界的同时向社会提供改变世界的可行性论证。本文认为,两宋理学家的政治理想最能体现儒家主流政治哲学的特质,即大幅提升伦理精神,将政治与历史伦理化,使整个社会结构固定在宗法伦理的框架之中,伦理问题是解决政治问题的关键所在。从本质上说,宋代理学的政治理想具有浓郁的乌托邦色彩,这种目标的完美性,阻碍了理学家对实际问题的认知与处理。  相似文献   
194.
清初的黄宗羲、吕留良之争,表面上看纯属个人行为,其背后正蕴藏着拥有宋人注疏而获得对经书解释权的学术史意蕴,而黄宗羲等人的讲求经学活动,实与吕留良的学术意趣不同,这是当时特定的学术背景  相似文献   
195.
"生生"观念是宋代理学本体论和境界观的重要内容.儒家仁学发展到宋代,形成"生"的哲学,仁的内涵由"爱"而演变为以"仁性爱情"为特征的"天地生物之心".以"生生之仁"为特征的万物一体境界,是理学家的共同追求,并形成宋儒特有的"气象".本文认为,理学"生生"观念不仅仅来自《周易》,而且深受道家哲学的影响.这种影响首先表现在"生生"观念与老子的"道"及老庄阴阳观念有着重要的渊源关系;其次是理学"生生"观念也吸收了道家自然主义思想.  相似文献   
196.
李帆 《长白学刊》2006,(5):88-90
清代中期,尽管汉学居于学界主流,但在科举取士方面,清廷仍坚持理学标准,甚至还采取一些措施予以强化。同时,在殿试时务策时加上了经、史方面的内容,并随时间推移,所占比重越来越大。这样,乾隆帝将一大批经史研究有成的学者吸收到各级政权中来。性理、经史兼重,取录人才方面广泛,更有助于统治者对士阶层的控制。如此一来,理学在科举中的地位客观上有所下降。这也是当时学风变化,汉学与理学地位转换所带来的结果之一。  相似文献   
197.
程朱孝道思想的理论内容主要包括本体论基础和政治取向两个方面。本体论基础主要强调孝道作为基本伦理规范,经过本体论层面从孝到仁到性(理)的论证,上升为天理;程朱孝道思想具有明确的政治取向,即从家到国,从孝到忠的推扩。程朱孝道思想现代转化的理论起点为肯定道德的历史性,批判程朱道德观念的非历史性,确立私人领域与道德底线观念。程朱孝道思想现代转化,应注重孝的后天培养,并注重发挥礼仪功能。  相似文献   
198.
张玲 《传承》2009,(12)
新理学是冯友兰所构建的形上学思想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正的方法和负的方法,即西方现代哲学的逻辑分析方法和中国传统哲学的直觉方法的结合,是新理学采用的主要研究方法,第一次在方法论层面实现了中西文化的融合,开辟了中国哲学研究发展的新思路、新视角.  相似文献   
199.
任万明  赵征 《学理论》2009,(27):96-97
戴震他从多个方面展开对意见之理的探究和批判。在戴震看来,阻碍人们获得理义和真理的原因不外乎两个,即“私”和“蔽”。“私”乃是“欲之失”,“蔽”乃是“知之失”。为了避免和克服“以己之意见”为理,达到“心之所同然”的理义,就必须“去私”、“解蔽”。“去私”的关键是实行“忠恕”之道,“解蔽”的途径和方法则是“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  相似文献   
200.
清初的学术转变与两个并行的过程相伴生:一是反理学运动的蓬勃发展;二是朴学思潮的兴起。在第一个过程中;学界知识群体的主流,选择了共同的批判方向,即“反理学”,但深入的程度与抨击的目标各不相同,体现了同一中有分歧、有争执的特征。在第二个过程中,各学派都勇蹈回归元典之路,主张用朴学取代理学,体现了分歧中有合流的特征,进而形成趋势,使文坛学术主流之移易变得不可阻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