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43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1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9篇
中国共产党   45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35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9篇
  2010年   12篇
  2009年   14篇
  2008年   10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7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2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1篇
  1999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5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37 毫秒
61.
黄炎 《人民公安》2014,(17):60-63
<正>在一战的炮火中,旧沙皇俄国变成了苏联。这在当时是一件震惊世界的大事。不到100年后的今天,伴随着苏联的解体,这个国家又回归到"俄罗斯"。而这次的再度选择,其实在当时就已经摆在俄国人面前。回顾当时发生的一切,俄罗斯的选择在怎样的历史条件下发生?  相似文献   
62.
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英国经济发展史上的重要转折点。这次大战沉重打击了英国的经济实力,它使英国工业增长速度减缓,海外投资市场缩小,对外贸易萎缩,国际金融垄断地位丧失,随之而来的是物价上涨,失业人数急增,社会矛盾尖锐,政局动荡不定。经济实力的衰退,动摇了英国军事实力的基础。到30年代,面对法西斯的崛起和嚣张气焰,英国无力整军备战,只得一味推行以姑息、妥协、退让为特征的绥靖外交政策,避战求和,其结果不仅未能遏止法西斯的侵略野心,反而加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爆发。  相似文献   
63.
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欧洲为了恢复重建,急需大批劳动力,因而放宽了对中国青年的入境限制。在一些进步社团的鼓励和帮助下,当时不少中国青年学生先后赴欧洲勤工俭学,从而形成了一股勤工俭学的热潮,史称勤工俭学运动。  相似文献   
64.
向国徽敬礼     
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一名黑人少校军官和一名白人士兵在路上相遇。士兵见对方是黑人,就没有敬礼貌。  相似文献   
65.
从国际史的视角看,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的中国同春秋战国时代一样,百花齐放,百家争鸣.这时不仅民族主义成为主宰中国政治外交的洪流,“外交政策群体”也在这个时代应运而生.这个群体不仅包括精英,还有许多平民百姓.平民百姓成为政治力量、成为外交政策群体非常重要的一部分,实际上是中国历史上一个非常特殊的现象,中国的华工在其中所起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  相似文献   
66.
“盲点”是只缘身在此山中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南方朔 《南风窗》2011,(12):95-95
这种"盲点"显示出学术知识界是整个秩序的一环,而且处于附属的地位,这也是我从不认为主流学术界会扮演改革动力的原因。无论个人或群体,都会有知识及判断上的"盲点"(Blindspot)",盲点"是指明明很重要的问题,可是当时的人却硬是视而不见,或根本就认为它并不重要。人类历史上,这种"盲点"太多了。牛津暨哈佛大学教授尼尔·弗格森(Niall Ferguson)指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尽管形势严峻,  相似文献   
67.
《廉政瞭望》2014,(16):40-41
今年,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一战,改变了世界格局。形成了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也改变了女性的传统生活方式。男人们都上了战场,很多人长眠他乡。女人们开始独立持家,她们制造炮弹、开有轨电车、焊接金属……也有一些女人上了战场,成为护士或者战士。战后,她们中的大多数人立即失去工作,在一夜之间回到厨房。尽管如此,一战仍然改变了女性的生活。  相似文献   
68.
黄炎 《人民公安》2014,(14):60-63
<正>早在1823年,美国总统门罗在国会提出"门罗主义",其中一条即美国对欧洲列强之间的争端保持中立。其后,门罗主义成为美国外交的重要基石。到1914年,大战在欧洲大陆爆发后,美国基本上保持着中立的立场,对大战采取冷眼旁观的局外人立场。但1917年4月,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国会发表演讲,宣布美国对德宣战。是什么让大西洋彼岸的美国人不顾长期奉行的中立立场,奔赴残酷的欧洲战场的?美国参战的真实理由究竟是什么?  相似文献   
69.
张文木 《学习月刊》2014,(13):39-41
乌克兰事件意味着一个新的地区体系定型了。这是什么体系呢?我把它叫做"新凡尔赛体系"。历史上曾有维也纳体系,以英俄合作为主导。当时俄国基本控制了东欧,波罗的海三国就不用说了——这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形势很相似。第一次世界大战中,俄罗斯帝国解体。当时是"柿子拣软的捏",许多国家联合入侵俄罗斯。随后西方建立排斥苏俄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在这个体系中苏俄受到打压,东欧曾因不满沙俄的过度挤压而整体性地倒向西方——这与今天东欧因不满苏联倒向欧洲的情况很像。  相似文献   
70.
《同舟共进》2014,(9):88-88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百年后的今天,《同舟共进》2014年第8期推出“一战百年”专题。这个策划加上“黄埔军校建校90周年纪念”小专题,使这期刊物显出厚重的历史感。然而,这并不意味着刊物就不关注现实问题。“独家访谈”“议政论坛”“公众话题”都有探讨各种现实问题的好文章。因此,拓展历史认识,剖析现实问题,是贯穿这期刊物的编辑主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