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7645篇
  免费   1046篇
  国内免费   560篇
各国政治   1687篇
工人农民   2790篇
世界政治   4053篇
外交国际关系   3971篇
法律   20932篇
中国共产党   46822篇
中国政治   46883篇
政治理论   15189篇
综合类   26924篇
  2024年   373篇
  2023年   1861篇
  2022年   2046篇
  2021年   2558篇
  2020年   2760篇
  2019年   1571篇
  2018年   712篇
  2017年   1496篇
  2016年   2391篇
  2015年   4625篇
  2014年   14974篇
  2013年   12745篇
  2012年   12238篇
  2011年   13101篇
  2010年   13400篇
  2009年   13092篇
  2008年   13512篇
  2007年   10696篇
  2006年   11491篇
  2005年   9190篇
  2004年   5697篇
  2003年   4991篇
  2002年   4810篇
  2001年   4085篇
  2000年   3256篇
  1999年   659篇
  1998年   242篇
  1997年   176篇
  1996年   114篇
  1995年   70篇
  1994年   63篇
  1993年   27篇
  1992年   35篇
  1991年   35篇
  1990年   28篇
  1989年   23篇
  1988年   13篇
  1987年   9篇
  1986年   15篇
  1985年   1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17篇
  1982年   7篇
  1981年   13篇
  1980年   11篇
  197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
在中国社会科学发展史上,学术研究"本土化"向来是一个不断被提起并热议的论题。教育社会学自传入中国之日起就面临着"本土化"的问题,"本土化"意识随即兴起,这一时期其"本土化"的目标主要在于"本土契合性",即教育社会学的教学和研究要如何契合中国的语言、社会和文化条件等方面。随着社会学及教育社会学理论和方法与中国社会和教育的现实问题的密切结合,尤其是近代中国学者在参与乡村教育及乡村建设的实践过程中,通过努力将实践经验转化为构建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理论资源和现实素材的基础上,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研究得以不断发展。回顾和梳理近代中国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的历程,不仅能促进教育社会学学科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也可为当前教育社会学"本土化"相关理论问题之探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92.
93.
刘霞 《群众》2020,(5):50-51
享受更加公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是人民美好生活的重要内容。近年来,无锡市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引,主动响应百姓对教育的更高需求,认真贯彻落实全国和省教育大会部署,科学谋划、改革创新、求真务实,着力破解教育发展难题,着力创新教育体制机制,着力推进教育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建设,全面提升教育现代化建设水平,奋力办好人民满意的高质量教育。  相似文献   
94.
《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3处提出强调“全过程人民民主”,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列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纳入党的十八大以来党和国家事业取得的历史性成就进行总结,从面向未来的战略高度作出部署。  相似文献   
95.
开展好高中阶段的劳动教育,发挥劳动育人机制在青少年成长中的重要作用,必须遵循相应的规律。榜样教育作为一种传统而有效的教育方式,应努力探索其在新时代背景下的新视点:通过探寻榜样在新时代背景下的特征,以拓展劳动育人的资源;完善榜样发挥作用的机制,以丰富劳动育人的形式;引导受教育者实现榜样精神的内化,落实于实践行动,实现知行合一,让榜样的教育价值“活”起来,使其在劳动育人机制中发挥独特的作用。  相似文献   
96.
97.
98.
99.
《行政论坛》2019,(5):143-148
行政—立法关系在任何层级的政治系统中都是核心和关键。我国地方人大是地方民主法治建设的主体,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因此,本研究以我国地方行政—立法关系为研究对象,从制度设计和功能的视角对我国地方政府和人大间关系进行阐释。由于行政—立法关系之间存在的张力,不同的地方实践形成了不同的实践模式,以北京市行政—立法关系的实践为典型案例分析发现,可以将我国地方行政—立法关系概括为三种模式,即人大主导的行政—立法关系模式、合作型行政—立法关系模式以及竞争型行政—立法关系模式。  相似文献   
10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