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64篇
  免费   7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4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篇
法律   52篇
中国共产党   92篇
中国政治   149篇
政治理论   48篇
综合类   7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8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9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1篇
  2014年   47篇
  2013年   36篇
  2012年   37篇
  2011年   32篇
  2010年   26篇
  2009年   33篇
  2008年   32篇
  2007年   21篇
  2006年   19篇
  2005年   19篇
  2004年   18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3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7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61.
在有清一代乃至整个词学史上,真正建立起词统并对后代产生深远影响的莫过于常州词派。从张惠言、董士锡到周济,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以周济编的《宋四家词选》为标志,正式提出了一个体现词派特色的词统,在给学词指出一条途径的同时,也张扬了词派的理论主张及其形成过程,即从张氏的“比兴寄托”到周济的“穷高极深”之趣,再到“有寄托”与“无寄托”相统一的发展历程。  相似文献   
62.
<共产党宣言>是在<共产主义信条草案>、<共产主义原理>两个稿本的基础上产生的,共产主义同盟三个稿本的相继诞生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一个阶段缩影.通过比较三个稿本中对待私有制和公有制的态度、对待资产阶级的态度、对待其他社会主义流派的态度和对共产主义表达的不同,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无产阶级政党纲领的深刻意义,领略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  相似文献   
63.
商雨虹 《东北亚论坛》2006,15(6):120-124
新感觉派运动在日本文学史上只是昙花一现,很快就消失了。但川端康成却被认为是完成新感觉主义的唯一的一位作家,获得了极高的评价。川端康成把新感觉派贯穿始终、成为新感觉派最为成功的作家的主要原因是:川端寄予新感觉派运动的期望主要是在思想方面。即在新的表现当中寻求人生新的救济、找到人类超越死亡的方法。这与新感觉派的其他成员一味地在感觉的表现当中寻求文学的意义从根本上不同。贯穿整个新感觉派时期的川端的文学理念是对人类生命的关注,是对人类超越死亡问题的关心。纵观川端的整个创作生涯,这也是川端文学的核心。  相似文献   
64.
雅、俗文学发展的内在动因,在于感时忧国、救亡图存与娱乐消遣、金钱趣味这两个潜在的时代召唤与社会需求。对这二者复杂的矛盾关系的认识要求将文学看作一个变化着的有机整体,审视某一历史时期的文学结构与文学生态。从文学革命、革命文学、抗战文学三个阶段入手,厘清鸳鸯蝴蝶——《礼拜六》派与新文学每一阶段论争的根源与实质,从而对鸳鸯蝴蝶——《礼拜六》派文学观念的现代性追求进行反思。  相似文献   
65.
本文通过对十九世纪欧洲自然主义文艺思潮的介绍并结合分析二十世纪初中国现代小说创作的弊病,旨在 说明自然主义的输入与传播对中国当时文学创作的潜在影响作用,略析自然主义与中国现代文学创作的相五关系。  相似文献   
66.
我国乡镇政府在历史上的性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可以分为四个阶段;我国学术界所倡导的“乡镇撤销说”、“乡镇自治说”、“乡派说”等均为乡镇政府的改革提供了不同的视角,值得借鉴。但综合学术界的各种学说,将乡镇政府改设为县级政府职能部门的派出机构更为可行和现实。这种不同于“乡派说”的“新乡派说”融入柔性建制的理念,对乡镇党委及政府作了一次全面彻底的改革,提高了可行性。  相似文献   
67.
晚清学术与经世思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孙占元 《理论学刊》2004,2(3):91-94
经世致用是儒学的传统。在晚清学术史上,无论是治今文经学的魏源,还是力主宋学的曾国藩,或是兼宗汉宋的张之洞;不论是强调公羊学的康有为,还是宗师汉学的章太炎,他们都踏上了经世之途,顺应了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要求,促成了晚清经世思潮的兴起。  相似文献   
68.
杨林生 《理论月刊》2002,(10):25-26
由于观念与信仰的不同,在清朝末年修订新律过程中,礼教派与法理派之间产生了激烈的争论,其实质是一场中西法文化之争,核心是如何处理好移植西方法文化和中国国情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问题。  相似文献   
69.
70.
出现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上海的普罗文学与新感觉派,各自都有着鲜明的创作特色和文学观念,他们发生的你死我活的论战更让人容易将其当成两个敌对的派别,但细究两派的起源语境及发展历史,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本文试着从文学史的角度对两派文学作新的解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