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5536篇
  免费   83篇
  国内免费   76篇
各国政治   135篇
工人农民   236篇
世界政治   95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86篇
法律   5537篇
中国共产党   4680篇
中国政治   7273篇
政治理论   2328篇
综合类   4366篇
  2024年   109篇
  2023年   528篇
  2022年   639篇
  2021年   701篇
  2020年   748篇
  2019年   564篇
  2018年   208篇
  2017年   337篇
  2016年   557篇
  2015年   982篇
  2014年   2451篇
  2013年   2587篇
  2012年   2370篇
  2011年   2295篇
  2010年   2183篇
  2009年   1817篇
  2008年   1569篇
  2007年   1219篇
  2006年   936篇
  2005年   689篇
  2004年   567篇
  2003年   508篇
  2002年   469篇
  2001年   367篇
  2000年   236篇
  1999年   3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7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随着网络社会的逐渐形成,一种新型道德规范体系——网络道德正在受到全社会关注。“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网络社会必然会产生自己的道德规范。本文针对网络道德具有的新特点与发展趋势、典型的网络道德问题的表现以及应该如何建立和加强网络道德建设等问题认真地进行了分析与思考,并提出了相关建议,以期社会向着一个更高水平的道德社会发展。  相似文献   
102.
计算机网络在我国的迅猛发展 ,带来了社会道德的开放性、多元化 ,促进了人和社会的自由全面发展以及从依赖型道德向自主型道德的转变 ,对社会道德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但与此同时 ,也带来了一系列新的伦理难题。这些伦理难题如果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对于我国刚刚起步的计算机网络的发展将会产生极其严重的后果 ,也会对整个社会道德产生十分不利的影响。本文力图从计算机网络发展过程中所出现的伦理道德难题入手 ,分析造成网络伦理难题的成因 ,探讨网络发展的伦理原则 ,并进而提出网络伦理道德建设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03.
网络交往对大学生社会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交往的环境特点适应了大学生社会化的身心需要。大学生在网络交往中受到了政治、道德、心理、角色等方面的社会化锻炼,同时也出现了诸多负面现象。学校必须兴利除弊,积极应对,促进大学生顺利实现社会化。  相似文献   
104.
大学生是网络的主力军,在广州6所高校开展的大学生网络行为责任调查表明,大学生身心发展特征与网络特征交互作用,导致了大学生网络行为责任喜忧参半的现状。其原因主要在于其自我角色冲突、责任认同模糊和责任约束弱化,需要扬长避短,趋利避害,加强教育和引导。  相似文献   
105.
网络环境下图书馆信息服务的形式和内容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清醒认识新形势下信息服务的趋势和走向,才能明确网络环境下信息服务的策略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6.
《法治与社会》2005,(4):73-73
我是最小最小的农民代表,今天能当面向省委书记提建议很高兴,这几乎是我一辈子都不敢想的,我就说说我身边的事吧……  相似文献   
107.
在当前动态社会治安环境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对于精确打击、防范、控制违法犯罪日益显现其重要地位。如何以新的理念为指导来探索新的作战方式,建立集约化情报信息网络不失为一个重要选择。建立集约化情报信息网络是现实斗争的需要,是信息自身价值的内在需求。集约化情报信息网络使民警采集信息的意识进一步增强;整体工作效能得到提升;快速反应功效得到充分显现;合成作战威力得到发挥。  相似文献   
108.
《法治与社会》2006,(11):F0002-F0002
“只供行政事业内部使用。” ——贵州茅台镇一酒厂广告语出惊人  相似文献   
109.
今年4月,应吉林大学法学理论研究中心的邀请,我在吉林大学法学院做了一场“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的演讲,黄文艺教授做了简洁的点评。他认为,法律方法的研究虽然是基于司法立场、以规则作为出发点探寻事实法律意义的活动,但各种各样的法律方法仍然是以理论形态出现的。虽然坚持司法中心主义立场的学者认为:基于立法中心主义的研究所得出的关于法律普适化结论不能很好地解决具体案件。但是关于法律方法一般理论的研究实际上又陷入新的打着“司法立场”旗帜的普适性研究。而这种研究与立法中心主义倾向并无质的差别,也是要建构一种普遍主义的教条。我在其他大学演讲同类题目的时候有同学提出,法律方法能否制度化,能否变成必须应用的方法。这也从另一个角度印证了黄教授的判断。这确实是一个理论难题。我们知道,任何理论不管是站在什么立场上,都是一种抽象的表述,都是思维的表达。用语言所描绘的事实需要借助人们的想象才能变得丰满,才能被理解成事实。这是由语词本身的概括性所决定的。那么,理论的研究者该怎么办,我们能否在摆脱理论研究的普适性倾向时,使法学真正走向形而下。看来问题并不能很好解决。对法律方法与法律智慧的结合,黄教授的评价给我很大的启发。他认为二者的结合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法律方法研究的过度理论化倾向。经过一段时间的思考,我认为这种看法是有道理的。法律智慧虽然因其宽泛而难以把握,但如果我们的研究者给它一个具体的场景,我们一般能分辨出什么是智慧、什么是平淡、甚至什么是愚蠢。当然这种分辨也许并不具有一般性,只是特定场景中的智慧,对研习者来说只能起到启发思维的作用,而不可能照搬适用,但它对累积法律人的经验有重要作用。我们认为,如果法律方法的部分内容可以上升为法条的话,法律智慧则因是具体场景中的智慧而很难上升为制度。法律智慧一旦上升为制度,面临的就是具体应用的问题,即使是智慧也仅是历史之光。法律智慧实际上是要解决法律解释过程中的创造与服从的矛盾,按图索骥式的“依法办事”,无所谓智慧或者愚蠢,但创造与服从也都是有正义之目的的。为了实现人类美好的目的,为了最终实现法治,法律人必须在实践中融入更多的智慧,否则就难以克服成文法律的呆板与僵化。为进一步明确与倡导法学教育的目的,当然也是为了促进法律职业化进程,《政法论丛》编辑部特邀我组织了一组“法治理念下的法律智慧”笔谈稿,欢迎各位法律学人积极参与。  相似文献   
110.
2005年,云梦县农民工“自发建会”的消息在国内各大媒体争相报道。事实上,这是当代中国农民突破小农经济意识,向新兴工人逐渐转化的必然结果。云梦县地少人多,每4位农民就有1位常年在外务工。在市场经济发展初期,农民工权益维护,已引起云梦县委的高度重视。在县委和孝感市总工会的领导下,县工会大力推进农民工工会组建工作。县一级成立了“云梦县进城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乡(镇)一级成立“进城务工人员工会联合会”,村级再设“分工会”。这是一张县乡村三级组织网络。至5月初,全县建立县级农民工工会组织1个,乡(镇)级农民工工会组织12个,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