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3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5篇
政治理论   13篇
综合类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5年   2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2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3篇
  2009年   2篇
  2008年   4篇
  2005年   1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耶稣受审记     
盛极一时的罗马帝国败亡的原因之一,或多或少,都可能是由一桩极端残忍和不公平、不正义的审判而引起的。而那场不公正审判的受难者,却有一个在全球妇孺皆知的响亮名字--耶稣。这一罗马史上最重要的审判发生在耶路撒冷的普雷托里厄姆。  相似文献   
12.
《党建文汇》2013,(10):46-46
对于人,毁誉都不计较,即如说那个人说某人好,那个人说某人坏,很难据以定论。我的体验.不要轻易攻讦人,也不要轻易恭维人,人很容易上恭维的当。但是我总觉得恭维人比较对,只要不过分地恭维。对于自己要看清楚。没有人不遭遇毁的,而且毁遭遇到很多,即使任何一个宗教家,都不能避免毁。像耶稣被钉十字架而死.  相似文献   
13.
天之骄子生命之花的凋零 2012年7月15日零时,一位名叫“基督一耶稣”的新浪微博用户发出了这样一条微博:“我走了,希望能找到一个安静的属于我的世界。我不适应这个世界,我要寻找属于我的世界去。如果有灵魂的话,我会回来看看这个世界,看看这个让我不知道如何形容的世界!”消极的文字引来其他用户的关心,多人纷纷留言表示愿意同他聊天,帮助他渡过难关。原以为这条微博只是博主一条牢骚帖,怎料接下来“基督-耶稣”一连发了18条微博,而微博的内  相似文献   
14.
人是活在盼望中的人.大凡各种宗教的产生,都是试图为当时那个时代那个地方处于迷茫困惑中的人民和社会提出一个盼望.犹太民族由于历史上经历了太多的苦难而形成了他们独特的盼望,这种盼望可被称为末世盼望或弥赛亚盼望.旧约的核心目的是应许弥赛亚的到来.耶稣的信徒们认为,耶稣身上实现了所有应许,因此耶稣就是弥赛亚.从某种意义上说,耶稣的第一次降临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弥赛亚,他将在第二次来的时候开始弥赛亚的工作.耶稣信徒对弥赛亚的这种理解已经颠覆了传统犹太人的弥赛亚看法,成为一种新的神学创造,因而形成新的宗教--基督教.但对基督徒来说,由于没有人知道耶稣再来的具体时间,所以这仍是一个等待中的盼望.  相似文献   
15.
马晓彬 《学理论》2014,(5):40-41
尼采自称是西方历史上最坚定的"敌基督者",其对道德和宗教的批判无疑是属于他哲学中最有名的部分,尼采对于基督教的反对迥异于以往哲学家对于基督教的批判。尼采认为基督教的创始人实际上是保罗,而不是耶稣,保罗解释了耶稣之死,并将耶稣否定的"罪与罚"的逻辑,实际上又重新归给了基督教。而保罗对于耶稣形象的曲解,实际上也正是基于耶稣的心理学类型特点,也正是这种心理学类型倾向导致整个基督教对于现实世界的否认,而转移为对彼岸世界的信以为真的肯定和向往。  相似文献   
16.
《党政论坛》2011,(4):38-38
《圣母玛利亚与亚恩温德》价值:6500万美元在参差不齐的蓝色山前,圣母玛利亚安详地坐着,膝上的圣婴拿着一个木头卷线轴……画面展现了年幼的耶稣和圣母在一起的情景,隐示着圣母和世界都无法改变耶稣未来受难的命运。  相似文献   
17.
安文思与汤若望两位耶稣会士历经明清鼎革,但是因为二人经历不同,在清朝所受待遇迥异.二人也因此结怨,并延及耶稣会内部,引发争论.随着相关文献的公开,更多二人之间恩怨细节被披露.耶稣会士在中国的政治变局中多方押宝,而耶稣会为了传教事业,在明清动荡的政局中传教策略也常常自相矛盾,从而引发耶稣会内部冲突.  相似文献   
18.
提案的魅力     
2008年4月,上海市金山区朱泾镇基督教耶稣堂的宗教活动场所问题终于得到解决.朱泾镇政府与金山区民族宗教事务办公室协商,同意将毗邻耶稣堂一墙之隔的曾经是镇政府礼堂的老房子借给朱泾耶稣堂使用,解决了长期困扰朱泾耶稣堂的一个大难题.  相似文献   
19.
文化是人类文明活动的产物.东方和西方存在着两种不同的文化、两种不同的意识形态理念,它们既有相同之处,也有不同之处.两种不同的文化对东方人和西方人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国产犯罪     
何小沁 《新民周刊》2012,(36):96-96
这部电影要从片尾曲说起。歌曲名为《最后的晚餐》,由导演程耳填词。歌词简单直白,却可作为解读电影的入口。"他们说这是最后一首歌,他们根本不了解我们。只有我们故意,只有我们同意。"如果说在达·芬奇《最后的晚餐》中,耶稣心知有人出卖了他而神情淡然自若,那么在这部电影里,孙红雷饰演的毒枭则被塑造成一个成全他人、牺牲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