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13篇
中国共产党   30篇
中国政治   30篇
政治理论   11篇
综合类   20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20篇
  2009年   10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20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宋玮 《传承》2010,(21):142-143
中日两国的文化都属于"感"文化,日本曾借鉴了许多中国的文明。然而,今天中日两国却各有各的文化特色,各有各的民族特征,中国的"感"文化集成了儒家思想的精华,将"感"与个人的内在相结合,日本则因为强调"礼忠"而限制了"感"文化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廉清 《求实》2008,42(4):36-38
对于个体感生成机制的研究旨在揭示:感生成于主体的心中之善;及时恰当的社会评价与良好的社会风尚,是培育与激发主体心中之善的基本社会机制.  相似文献   
13.
感对于人的存在以及社会的进步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但由于种种原因,当代大学生却存在不同程度的感淡化、缺失甚至错位等问题,为此,需要通过传统""观的现代性转换以明确当代中国社会善的客观内容,通过改进道德教育的内容与方法以帮助大学生认清自我及其与善的差距,通过构建社会公平机制为大学生感培育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相似文献   
14.
《天津支部生活》2012,(3):55-55
周俊生在《南方都市报》上撰文指出,感文化的缺失,已经在我们这个社会产生了深刻的危害。企业为了利润最大化,可以听任污染泛滥,可以生产出各种危害人体健康的问题产品;  相似文献   
15.
论耻感教育与公民道德重建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臧梅 《学习论坛》2002,(9):21-22
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是中华伦理文化的重要范畴 ,已经根深蒂固地融入了人们的道德实践之中。在新世纪里 ,批判地继承和弘扬传统感文化 ,加强对国民进行感教育 ,对全面落实《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它有助于树立正确的荣辱观 ;有助于唤醒人们的道德良知 ,激发人们的进取向上精神 ;有助于化“他律”为“自律”。  相似文献   
16.
中华民族的历史是一部爱国主义形成和发展的历史。爱国主义传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核心。树立和践行“以热爱祖国为荣,以危害祖国为”的爱国主义荣辱观,对重构中华民族的道德大厦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现实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7.
刘士华 《世纪桥》2009,(15):66-67
从文化的角度思考,感与罪感是区分西方与东方两种文化的基本特性。关于感与罪感的文章多重视其产生的不同原因,很少关注这两方面的共通性。从伦理的角度来看,感与罪感都属于伦理情感之维,在伦理意识的形成、伦理困境的选择、伦理行为的实践方面,作为伦理情感的感与罪感对这些环节发挥重要的衔接作用。本文将在明晰感与罪感定义的基础上,探讨感与罪感形成的背景及发挥效用主体的不同,在不同的基础上寻找共通性,使感与罪感由对立走向契合。  相似文献   
18.
黑格尔认为,道德意志是一个辨证的完整的概念,只有在对善和恶的扬弃即否定之否定的基础上才能形成道德良心,从而确立真正的道德信仰。因此,作为对善的愉悦的体验的"荣感"以及对恶的痛苦体验的"感"就成为道德意志形成的必不可少的环节。当前,我国的道德教育中,往往强调注重正面教育环节("荣感"的教育)而忽视负面教育环节("感"教育),道德教育感环节的缺失,不利于个体道德信仰的确立。中国古代先贤特别重视"感"在道德信仰确立中的作用,并形成了一整套道德信仰确立的"感"文化。研究和借鉴"感"以及中国"感"文化,从个体自我肯定评价活动(荣感)与个体自我否定评价活动(感)的辨证统一中能完整地理解以社会主义荣辱观为基本内容的道德信仰确立的评价论机制。  相似文献   
19.
邱仁富 《桂海论丛》2010,26(1):19-24
主导与引领有着本质的不同。引领必须从隐匿在主导的影子中游离出来,才能使主导增强针对性,也为引领性与多样性关系进入正轨提供条件。当代中国不能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去主导、而只能去引领社会思潮。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引领社会思潮有两个层次:一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二是非社会主义意识形态领域的引领。必须要体现人文精神的时代特征、时代精神的人文特征和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同,并注重对感的张扬。  相似文献   
20.
“先义后利,存荣去辱”是中华传统荣辱观的主流;“知而后勇,处逆境而自强”是中华传统荣辱观的重要内容。中华优秀传统荣辱观在当前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中仍有着十分重要的借鉴价值。“八荣八”的社会主义荣辱观体现了中华传统荣辱观与时代精神的有机统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