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7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世界政治   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1篇
中国共产党   75篇
中国政治   16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2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12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8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5篇
  2010年   10篇
  2009年   11篇
  2008年   7篇
  2007年   6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2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5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41.
联共(布)和共产国际对省港大罢工给予了高度的重视,其驻广州代表鲍罗廷对罢工进行了悉心的帮助和指导,布勃诺夫使团和远东局使团则顺应革命形势的发展变化,提出了顺利结束罢工的方针.省港大罢工的顺利结束,稳固了后方,极大地推动了中国革命的发展.  相似文献   
42.
高中华 《湘潮》2010,(7):16-18
<正>20世纪20年代末,米夫、王明等人在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支持下,开展了一系列宗派活动,破坏了中国共产党的内部团结。邓中夏与瞿秋白一起与米夫、王明等人开展了长期的斗争。  相似文献   
43.
文进 《世纪风采》2006,(12):19-19
1936年12月12日,为了逼迫蒋介石抗日,张学良、杨虎城在西安发动了震惊中外的西安事变。22日,宋子文、宋美龄飞抵西安开始与张学良、杨虎城及中共代表会谈。24日,双方达成了改组国民党与国民政府、驱逐亲日派、容纳抗日分子、释放上海爱国领袖、释放一切政治犯、保障人民权利、联共抗日等多项协议。  相似文献   
44.
李蓉 《党的文献》2015,(4):103-107
近年来公布的一些有关中共七大的档案资料显示,在筹备七大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就七大的召开时间、代表的人数、代表的产生、组成和要求等方面向共产国际进行了报告,共产国际也就此提出了具体的意见和建议,并作出了重要决议。中共七大档案中仍有一些值得注意的问题,比如会期的拖延问题、大会的经费问题、毛泽民对中共七大的建议、共产国际对中共七大的支持和指导等,值得继续研究。  相似文献   
45.
殷启翠 《世纪桥》2001,(3):53-54
著名爱国将领蔡廷 锴, “在国民党将领中,是颇受蒋介石重视的的一个”①。他曾为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而南征北战,也曾为维护蒋介石独裁专制的一统天下而东征西  相似文献   
46.
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是一部真理与谬误并存的著作,这部著作对中共的建设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延安时期,《联共(布)党史简明教程 》对中共思想建设的作用主要还是积极的,体现在这本书籍的传入,为中共的思想建设提供了理论武器;对它的学习研究,为中共的思想建设提供了有效的方法指导;这本书籍在中国的广泛传播,推进了马列主义的大众化.  相似文献   
47.
《前进论坛》2014,(7):61-61
<正>我父亲1956年10月18日因心脏病去世了,当时李维汉副委员长说他的死是我们的一个损失。父亲一生始终如一地坚持爱国主义的立场,极力拥护孙中山先生"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政策。从大革命开始一直坚持拥护国共合作,和共产党患难与共,荣辱与共,肝胆相照,成为中  相似文献   
48.
常家树 《党史纵横》2006,(12):20-22
1935年12月,北平爆发的一二·九学生救亡运动吹响了时局转折的前奏曲,成为西安事变的政治动员。爱国学生运动的深入发展不但加速了张学良由反共内战向联共抗日的思想转变,也加剧了张学良、杨虎城同蒋介石的政治矛盾。在爱国学生的感召下,在蒋介石倒行逆施的逼迫下,终于导致了西  相似文献   
49.
联共”和“容共”都不是孙中山本人的原话,而是共产党和国民党后来对孙中山的中共政策的不同概括。但二者比较,“容共”比“联共”更能客观准确地反映当时国共合作的具体情况。当然,这只是基于历史事实的考察,决无任何贬低中共之义。  相似文献   
50.
陈独秀对北伐战争的态度有一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他从支持北伐到不主张立即北伐,是受了联共(布)和共产国际的影响,但与他对当时政治形势的估计也有直接关系。陈独秀《论国民政府之北伐》一文,敲响了警惕蒋介石新右派势力扩张的警钟,应该给予肯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