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6篇
  免费   10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36篇
法律   99篇
中国共产党   112篇
中国政治   184篇
政治理论   54篇
综合类   7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9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9年   9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2篇
  2015年   26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42篇
  2012年   54篇
  2011年   52篇
  2010年   35篇
  2009年   44篇
  2008年   37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27篇
  2005年   26篇
  2004年   19篇
  2003年   17篇
  2002年   24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16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597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01.
郑强 《中外法学》1997,(3):118-120
<正> 俄罗斯莫斯科大学教授O·列依斯特在其《三种法律思想》一文中,对他称之为“奠定了法学理论基础”的法律思想——规范法学派、社会法学派和道德法学派(又称自然法学派)——进行了别具慧眼的分析和匠心独运的概括。他认为,三种基本法律思想各有依据和系统批判其他学派的观点,各有独特的社会意义和难以互相取代的理论地位。最终形成相互批判、相互补  相似文献   
102.
技术的更迭不断地改造着人类社会的空间形态,也重构着在空间中生存之人的生命体验和审美感知。现代都市作为技术性空间,构成了上海新感觉派的感知环境,也是其重要的表征对象。上海都市现代性首先表现为一种传播和移植的“技术现代性”,是西方现代军事、运输和通信等技术的直接地理后果;而其在地生产,包括了都市空间的营造和城/乡空间关系的重构。新感觉派作家对现代技术事物的感觉之“新”,是在作为技术性空间的都市中,与“技术”效应之间产生的剧烈感应与共鸣。新感觉派技法的电影化,则是一种感性表征的现代技术媒介机制。从“技术地理学”到“技术感性学”的交汇视域来重读新感觉派,彰显了现代都市中“人/技术/空间”的辩证关系,在当代语境中具有普遍的参照意义。  相似文献   
103.
前七子派的兴起及其发展的阶段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磊 《求索》2007,(12):186-188
本文从唱和的频仍、主张的提出、立派的自觉意识、标志性事件等方面探讨前七子派的成立时间,认为其正式成立在弘治十五年(1502)至十八年(1505)之间。前七子派的发展分“合”(1493-1506)、“分”(1507-1511)、“散”(1512—1529)三个时期,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合”期虽然是前七子派的兴盛期,但“分”期是前七子派同茶陵派斗争激烈此长彼消的关键时期。而“散”期,何景明受到茶陵派的影响,通过何李之争,在一定程度上修正了七子派某些主张,并逐渐取得了与李梦阳并驾齐驱的领袖地位。  相似文献   
104.
长期以来对于区位选择的研究形成了新古典理论学派、行为学派、结构学派和新经济地理学派等主要流派,本文简要回顾各学派的形成与发展,介绍其主要观点,以对区位选择理论进行系统的介绍。  相似文献   
105.
清中叶毗陵诗派的主要成员是“毗陵七子”、赵翼、钱维乔等常州诗人,他们与袁枚多有交往,其诗论在倡导性情、主张创新等观点上比较接近。但两派的区别也比较明显:虽同谓性情,袁枚将男女之情放在首位,而毗陵诗派更重伦理亲情及朋友之情;毗陵诗派更重诗品和人品,诗歌品格较好;毗陵诗派重学而性灵派更重才。毗陵诗派持论公允,在一定程度上有纠正性灵派弊端的作用。  相似文献   
106.
两岸青年融合发展是实现祖国和平统一的必要过程和基础性工作,也是当前和未来一段时期大陆对台工作的重要着力点。由于岛内执政当局多年的仇共仇中宣传,尤其是民进党几十年的“去中国化”台独教育,使岛内年青一代对祖国大陆的政治制度、社会治理存在不同程度的偏见,由此他们的“国族认同”出现了严重的扭曲。在当前形势下,如何促进两岸融合发展,培养青年统派力量,需要有新思路。  相似文献   
107.
回溯西方法律思想史可以发现,兴起于近代的古典自然法学派和历史法学派分别从不同的角度对"普世价值"的建构与解构提供了一定的法理支撑,而这根本渊源于两大学派自身所处的对立关系。受政治等因素的影响,现代社会中"普世价值"的适用主体被过于泛化,其对普适性、一般性的强化已经超越了对民族性、历史性的尊重,使得"普世价值"逐渐沦落为西方的意识形态侵略工具,政治色彩愈发浓烈。也正是由于现代社会这种越来越频繁的文化意识形态输出,对"普世价值"进行解构的重要意义得以彰显。世界需要的是鼓励各民族和国家,特别是有着不同意识形态的民族和国家,敢于突破包裹着"普世价值"外衣的西方文化霸权,清醒地认识到超越历史、民族、阶级的"普世价值"是根本不存在的,共同的价值追求背后的民族性、历史性同样不容忽略。各民族、国家应当在正义、自由、平等等价值追求的指引下,尊重自己的特性,坚定不移地走自己的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08.
109.
白璧德通过对其所处时代现代性问题的反恩,批判了科学人道主义与情感人道主义两种过度的自然主义,同时阐明其人文主义思想.白璧德人文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及影响与学衡派有着不解之缘.随着新世纪对《学衡》研究的升温,白璧德思想对于当下中国社会现代转型的意义也逐步凸显.  相似文献   
110.
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转变过程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富仁 《唯实》2002,(2):20-22
在毛泽东早期哲学思想的形成过程中 ,从中国传统哲学到接受马克思主义的转变是众所周知的。问题是在这个转变中 ,是否存在一个以接受西方哲学思想为主的过渡阶段 ?我的回答是肯定的 ,其理由如下。毛泽东自己对当年思想历程的回忆很能说明问题。他在 1 971年的一次谈话中说 :我读了 6年孔夫子的书 ,又读了 7年资本主义的书 ,到 1 91 8年才读马列主义。显然 ,这里说的读孔夫子的书 ,是学习和接受以儒家学说为主要内容的中国传统文化 ;读资本主义的书 ,主要是学习和接受西方思想文化 ;然后才是学习和接受马克思主义。 1 950年 ,毛泽东在同周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