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0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30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70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39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0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1.
承认的过程     
[法]保罗·利科(PaulRicoeur)著,汪堂家、李之喆译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年11月版本书是法国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保罗·利科逝世前出版的最后一部重要著作,初版于2004年,系利科在奥地利维也纳人学研究所和德国弗赖堡大学胡塞尔档案中心所做的三次报告的结集。本书从哲学、词源学、词典编纂学、思想史、比较语言学、人类学和政治学的视角出发,  相似文献   
12.
黑格尔在他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把“异化”作为哲学概念来使用.即把“异化”理解为对立面的转化。他认为,精神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自己变成他物.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也就是客观精神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13.
王昊宁 《学理论》2009,(27):104-105
形而上学所研究的是可能性的领域,而被海德格尔看作人的存在本质的“操劳”则由于关注效用而必定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视角,从而遮蔽了正应作为形而上学对象的可能性。所以海德格尔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形而上学研究。胡塞尔所说的“悬搁”恰恰具有消除关注效用、消除相对主义态度的作用。所以通过悬搁可以把形而上学所应研究的可能性显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搁是进行形而上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海德格尔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基础才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形而上学研究。  相似文献   
14.
潘宜协 《学理论》2010,(12):58-59
卡西尔作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符号形式的哲学闻名于世。世人皆知其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主要渊源于康德哲学一脉,却因此而忽略了其符号形式哲学体系架构中蕴涵的对德国古典哲学另一大师黑格尔之思想的内在继承。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在黑格尔哲学的精神框架内呈现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15.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人的认识具有意向性活动的特点,意识的意向性行为在对感觉材料的加工整理过程中赋予感觉材料以意义,并使它们成为意向性活动的对象化内容显现于人的意识并为意识所体验.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对象作为实践客体,在交往实践中成为多重主体交往得以发生的中介客体时,交往实践活动建构对象的意义,实践决定相对于多重主体的多重意义.从对象意义来源的视角,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实践,认识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16.
论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意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的意义理论是意向性的意义理论。意义理论是意向理论的范本,意向性理论是意义理论的基础。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意向性包括:意识是意义理论的基础,意义是意识表述的本质,意义是意向内容的核心。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本质是,被表述的意向行为的意向内容就是语言的意义。  相似文献   
17.
石破 《南风窗》2010,(25):62-65
他被人称作中国研究康德的第一人,他自称国内没人敢像我这样,拿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字一句地读给学生听,他时常毫不留情地针砭时弊、直抒胸臆,他是至今仍沸沸扬扬的所谓坑师案的主角。他叫邓晓芒。  相似文献   
18.
张黎  周霖 《理论月刊》2023,(2):152-160
元宇宙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使得医治传统在线教育所固有的“离身化”弊病成为可能,在线教育场景中的师生角色将由信息化在场转变为身体在场。然而,从技术现象学视域出发,可以发现在元宇宙赋能在线教育具身化转型的过程中亦存在诸多隐忧。首先,体现在具身关系的“虚妄化”,即在线教育主体的自反性丧失与技术具身的本质抽离;其次,体现在诠释属性的“模糊化”,即包含教育意义的宏观知觉获取受阻;最后,体现在技术意向的“风险化”,即资本逻辑与技术控制逻辑下人的异化。消解隐忧的出路在于,探寻在线教育主体数字素养的培育机制,超越元宇宙规训下的单向度育人方式;复归教育之“善”的先验地位,匡正“元宇宙+在线教育”的具身化发展;诉诸教育艺术沉思与道德吁求,拒斥元宇宙背后裹挟的技术沙文主义。  相似文献   
19.
2012年8月22日,美国左翼杂志《鸭嘴兽评论》在其网站上刊发了该杂志成员道格拉斯·拉罗卡(Douglas La Rocca)和斯宾塞·A.伦纳德(Spencer A.Leonard)采访纽约州立大学石溪分校名誉教授、《民主的幽灵》作者迪克·霍华德(Dick Howard)  相似文献   
20.
我讲的这个题目“‘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恶”在这里应该是个动词,念作“WU”而不是“e”。“羞”呢,大家差不多都知道。我们可以这样讲,对自己的不当的惭愧就是“羞”,对别人的不当的愤慨就是“恶”。基本是这样一个解释。那么,关于道德意识的来源,我讲的是一个现象学的题目。讲伦理学,一般是讲规范伦理学,是讲“应当”的问题,但我这里谈的伦理学问题不是“应当”的问题,而是一种我称之为现象学的伦理学。现象学的伦理学,这个名称不是太好,因为规范伦理学应该比现象学的伦理学范围更大一点,确切一点讲,应该叫描述伦理学,或者干脆叫伦理现象学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