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01.
阎伟 《理论月刊》2004,(9):65-67
“唯道集虚”和“判断悬置”分别是庄子和胡塞尔审美直观理论中两个重要的概念,对理解两人关于如何把握世界存在的本真意义——“道”和“纯粹意识”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以这两个概念为切入点,在确定它们在各自所属理论体系的位置同时,回答了它们“是什么”和“怎么样”的问题,并深入到庄子和胡塞尔审美直观理论,对两人本质相同、方式各异的直观理论加以辨析。  相似文献   
102.
针对黑格尔的“异化”概念 ,从三个方面去理解 ,其一是意识、精神分裂为二或树立对立面 ;其二是指意识发展到精神阶段出现的人类的对抗性社会 ;其三是指人的本质是通过劳动外化 ,转化为对象。通过这三方面的分析 ,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和合理内核  相似文献   
103.
贾舒 《前沿》2014,(17):229-231
在传统美学核心理论被分析美学摧毁的现代美学界,现象学美学毫无疑问为美学提供了另一个切入视角,即通过直面审美对象得出一种普遍性的、具有本质规律的东西。据此,杜夫海纳在《审美经验现象学》中概括出艺术作品的一般结构:感性材料、主题和表现。  相似文献   
104.
近年来,随着认知科学的发展,自我意识问题的研究方法发生极大的改变,内省与思辨的研究方式逐渐为自然科学的研究方式所替代,然而这种研究范式却面临"解释鸿沟"问题。神经现象学便是在这一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新理论,试图采取"互惠约束"的方法在神经科学和现象学之间架起一座桥梁,填补解释鸿沟。大多数神经现象学理论仅仅是一种方法论上的自然化,"解释鸿沟"问题只能诉诸本体论上的自然化,只有摈弃概念二元论,更新意识本体论,才能从根本上解决这一问题。瓦雷拉等人对"生命—心灵连续性"论题的讨论,是更新意识本体论的有益尝试。  相似文献   
105.
罗兰·巴尔特的《明室:摄影札记》一直被学界视为探讨摄影的当代经典文本之一。然而,不同于以图像修辞学或以媒介符号学为主导的影像批评理论,巴尔特在《明室》中将论述逻辑建基于对摄影这一行为本质的探讨。通过将摄影的本质确立为“这个存在过”,巴尔特不仅就真实的维度对摄影进行了现象学还原,他还就其过去的维度深入到潜意识的领域,将欲望主体对不可企及的实在界的哀悼呈现为摄影的第一个刺点,同时,摄影的第二个刺点即时间的显现则提示了摄影对象作为此在自身的必死性。《明室》对于摄影本质的动态揭示所彰显的,正是巴尔特后期思想中的哲学转向,特别是他从法兰西学院时期开始就已渗透于其整个写作当中的现象学-存在论立场,巴尔特的写作理论特别是“中性写作”观念的形成与这一哲学立场的确立密不可分。  相似文献   
106.
107.
康德哲学试图以现象与物自体的划界超越传统的观念论与实在论之争,并以"先验观念论"标识自己独特的哲学立场,而将各种传统的实在论和观念论斥之为"独断论的"哲学。在实行了先验转向后,胡塞尔明确用康德的"先验观念论"术语标识其先验现象学,但同时将康德哲学斥之为"独断论的"哲学。在胡塞尔看来,现象学的观念论与传统的观念论和实在论之间的通常问题毫不相干,根本没有受到它们相互论争的影响。对此,胡塞尔的现象学与康德哲学在关于世界、先验自我和先天等问题上的根本分歧凸显出现象学观念论之奇崛的哲学立场。  相似文献   
108.
《学理论》2019,(10)
《精神现象学》表明了,黑格尔的哲学体系"自己构建自己的道路"是一条作为完满体系的、以达成"实体即主体"为旨趣的"科学"道路;并且,"按照这个方式"呈现出来的意识即"绝对知识",是在运动过程中开显自身的那种终极"目的"。而以上所谓"科学"道路的"构建"与意识运动的"呈现",实际上又贯穿着整部《精神现象学》。因此,在从"科学体系"到"绝对知识"的分析中,我们可以达成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的一种总体理解——一种历史主义的理解。  相似文献   
109.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宗教社会学理论研究取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以后,西方宗教社会学一改长期与社会学理论发展脱节的弊端,同时,伴随着帕森斯功能论的衰落和西方宗教运动的兴起,诸多社会学者开始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当代宗教现象进行探讨。其中影响较大,且较成体系的有贝拉及卢曼在功能论视角下延续的研究,贝格尔和卢克曼倡导的现象学研究视角,以及斯塔克等人提出的宗教理性选择理论,他们在方法论、研究取向以及内容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相似文献   
110.
徐金芹 《前沿》2008,(6):46-47
《精神现象学》包含了黑格尔哲学的基本内容和方法,是他全部哲学的雏形,是理解黑格尔哲学的关键。对黑格尔《精神现象学》中的“对立统一规律”思想进行探析,揭示黑格尔哲学的唯心主义性质和合理内核,对于深入研究马克思主义唯物辩证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