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6篇
  免费   5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世界政治   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29篇
中国共产党   24篇
中国政治   68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3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8篇
  2019年   8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6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10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2篇
  2011年   12篇
  2010年   22篇
  2009年   9篇
  2008年   22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6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4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8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21.
黑格尔在他1807年出版的《精神现象学》中,第一次把“异化”作为哲学概念来使用.即把“异化”理解为对立面的转化。他认为,精神的辩证运动过程.就是“自己变成他物.变成它自己的对象和扬弃这个他物的运动”.即“先将自己予以异化,然后从这个异化返回自身。”也就是客观精神的异化和扬弃异化的过程。  相似文献   
22.
孙丽君 《思想战线》2011,37(2):90-93
中国式悲剧艺术的特点表现在对故事的选择和叙述过程之中。中国戏剧创作者的身份起源于俳优,中国式悲剧的取材、戏剧冲突、戏剧结局和叙事风格等方面都和这一身份定位有关。在现象学的视野中,中国式悲剧的审美经验本质上是对自我有限性的经验,这一有限性经验使得观众获得了自我与自我构成因素的和解,而中国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文明是这一有限性经验来源的基础。  相似文献   
23.
王昊宁 《学理论》2009,(27):104-105
形而上学所研究的是可能性的领域,而被海德格尔看作人的存在本质的“操劳”则由于关注效用而必定是一种相对主义的视角,从而遮蔽了正应作为形而上学对象的可能性。所以海德格尔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形而上学研究。胡塞尔所说的“悬搁”恰恰具有消除关注效用、消除相对主义态度的作用。所以通过悬搁可以把形而上学所应研究的可能性显现出来。从这个意义上讲,悬搁是进行形而上学研究的一个基础。海德格尔正是因为忽视了这一基础才不可能进行真正的形而上学研究。  相似文献   
24.
潘宜协 《学理论》2010,(12):58-59
卡西尔作为新康德主义马堡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以其符号形式的哲学闻名于世。世人皆知其哲学思想和理论体系主要渊源于康德哲学一脉,却因此而忽略了其符号形式哲学体系架构中蕴涵的对德国古典哲学另一大师黑格尔之思想的内在继承。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在某种意义上其实是在黑格尔哲学的精神框架内呈现的,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对卡西尔的符号形式哲学具有重要的影响。  相似文献   
25.
现象学大师胡塞尔认为,人的认识具有意向性活动的特点,意识的意向性行为在对感觉材料的加工整理过程中赋予感觉材料以意义,并使它们成为意向性活动的对象化内容显现于人的意识并为意识所体验.马克思哲学认为,认识对象作为实践客体,在交往实践中成为多重主体交往得以发生的中介客体时,交往实践活动建构对象的意义,实践决定相对于多重主体的多重意义.从对象意义来源的视角,认识马克思哲学的出发点,有助于我们更好理解实践,认识马克思哲学.  相似文献   
26.
论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意向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塞尔的意义理论是意向性的意义理论。意义理论是意向理论的范本,意向性理论是意义理论的基础。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意向性包括:意识是意义理论的基础,意义是意识表述的本质,意义是意向内容的核心。胡塞尔意义理论的本质是,被表述的意向行为的意向内容就是语言的意义。  相似文献   
27.
石破 《南风窗》2010,(25):62-65
他被人称作"中国研究康德的第一人",他自称"国内没人敢像我这样,拿着黑格尔的《精神现象学》一字一句地读给学生听",他时常毫不留情地针砭时弊、直抒胸臆,他是至今仍沸沸扬扬的所谓"坑师案"的主角。他叫邓晓芒。  相似文献   
28.
在有关害羞现象的哲学文献中,马克斯.舍勒在生前未完成的《论害羞与羞感》这篇论文无疑是最优秀的;正因为它的欠完整性,使得个别后世学人对舍勒羞感思想的解读存在着一些有待商榷的地方——总是陷入了羞感与羞感表达混为一谈的怪圈,进而不能准确地掌握精神羞感与教育的相互关系;还原舍勒的精神羞感与精神羞感表达的理论,将有利于当代德育、伦理以及个人精神建构。  相似文献   
29.
王月磊 《学理论》2014,(6):29-30
试图解决个体对象何以可能以及个体对象的范围问题。在对个体对象的称呼中,我们往往会遇到如下形式,专名称呼个体对象、运用种类称呼个体对象以及运用事态称呼个体对象。我们要做的就是证明这些行为的可能。另外,个体对象的实项部分是否也是个体对象也是本文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0.
我讲的这个题目“‘羞恶之心’与道德意识的来源”。“恶”在这里应该是个动词,念作“WU”而不是“e”。“羞”呢,大家差不多都知道。我们可以这样讲,对自己的不当的惭愧就是“羞”,对别人的不当的愤慨就是“恶”。基本是这样一个解释。那么,关于道德意识的来源,我讲的是一个现象学的题目。讲伦理学,一般是讲规范伦理学,是讲“应当”的问题,但我这里谈的伦理学问题不是“应当”的问题,而是一种我称之为现象学的伦理学。现象学的伦理学,这个名称不是太好,因为规范伦理学应该比现象学的伦理学范围更大一点,确切一点讲,应该叫描述伦理学,或者干脆叫伦理现象学可能更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