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48篇
  免费   74篇
各国政治   4篇
工人农民   5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3篇
法律   246篇
中国共产党   64篇
中国政治   61篇
政治理论   9篇
综合类   183篇
  2024年   4篇
  2023年   13篇
  2022年   24篇
  2021年   1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3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15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52篇
  2013年   52篇
  2012年   59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6篇
  2009年   50篇
  2008年   85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44篇
  2005年   33篇
  2004年   32篇
  2003年   27篇
  2002年   21篇
  2001年   20篇
  2000年   8篇
  1999年   7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6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0篇
  1992年   5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5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2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641.
<正>1案例1.1简要案情2002年某日,易某(女性)在其租屋内被钝物打击头部导致重型颅脑损伤死亡。尸体头部北侧有一水泥方砖,大小为15 cm×15 cm×15 cm。该水泥方砖上可见明显血迹,曾多次对其进行DNA检验,但未发现除死者外其他个体DNA分型。2020年,办案单位送检该水泥方砖,要求对其再次进行DNA检验。  相似文献   
642.
目的:探讨蜂毒素诱导人T淋巴细胞白血病细胞株6T-CEM的凋亡作用。方法:利用DNA断裂点标记法(TUNEL)、DNA凝胶电泳、活细胞拒染以及光镜方法研究6T-CEM细胞的凋亡。结果:5μg/ml蜂毒素作用4h及4μg/ml蜂毒素作用24h诱导6T-CEM出现明显的凋亡特征。结论:蜂毒素在杀伤6T-CEM的同时能明显诱导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643.
依照猪IFN-γ(pIFN-γ)成熟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将已扩增的pIFN-γ基因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GEX-4T-1中,构建了GST-pIFN-γ融合表达载体,该载体转化宿主菌BL21后用IPTG进行诱导表达并对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了筛选和优化,筛选出最佳诱导表达条件后大量诱导表达,可溶性的表达产物经GST琼脂糖凝胶亲和纯化;包涵体经DOC洗涤、SKL变性溶解、透析复性进行纯化.经SDS-PAGE和Western-blot分析,证实得到了高纯度的融合蛋白,该蛋白的分子质量为42ku.选择FMDV和PRV两种不同的病毒(RNA病毒和DNA病毒)进行GST-pIFN-γ抗病毒活性测定.结果表明,GST-pIFN-γ融合蛋白可有效抑制这两种病毒引起的细胞病变,其对FMDV的抑制作用远远大于对PRV的抑制.对GST-pIFN-γ融合蛋白的稳定性及机体毒副作用的研究表明,该pIFN-γ的稳定性有较大提高,而毒副作用大大降低.  相似文献   
644.
通过对240起案件共628份不同载体上的接触性脱落细胞检材检验,揭示人体体表接触遗留在客体表面上的脱落细胞存在形式多样化,探讨接触性脱落细胞生物检材的勘查策略、提取原则、提取方法,努力挖掘潜在生物检材利用价值,为侦破疑难案件发挥重要作用。期望对现场勘查人员有所帮助。  相似文献   
645.
为比较鼠巨噬细胞Ana-1(吞噬细胞)和Vero细胞(非吞噬细胞)培养弓形虫RH株后虫体以及虫体和宿主细胞间的表现,采用一般形态学观察、流式细胞术检测弓形虫接种后Ana-1细胞和Vero细胞的凋亡和坏死情况,并用NO检测试剂盒检测Ana-1细胞的NO分泌量.结果显示,弓形虫能够在两种细胞上大量发育和繁殖,而且两种细胞凋亡和坏死并存,Ana-1细胞以坏死为主(坏死率为58.6%,凋亡率为12.6%),Vero细胞则以凋亡为主(坏死率为28.7%,凋亡率为56.0%).对NO的检测显示,含100 mL/L小牛血清培养的Ana-1 NO分泌浓度为0.16~0.17 μmol/mL;而感染弓形虫速殖子的Ana-1 NO分泌浓度为0.18~0.46μmol/mL,两者差异显著(P<0.05).证实,应用Ana-1和Vero细胞培养弓形虫均可获得大量虫体;弓形虫感染后吞噬细胞和非吞噬细胞的凋亡率和坏死率不同,差异极显著(P<0.01);弓形虫感染能够诱导Ana-1分泌NO.  相似文献   
646.
为了研究弓形虫代谢分泌抗原对仔猪T细胞亚群及抗体的影响,将仔猪随机分为6组,每组5只,分别为E/SA组、E/SA+CPG(未乳化)组、E/SA+CPG组、E/SA+IL-2组、E/SA+IL-2+CPG组及对照组.分别于免疫前、免疫后第2周、免疫后第4周、感染后第1周及感染后第2周采集仔猪外周血,用流式细胞仪对各试验组外周血中CD4+及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动态变化规律进行检测,用IHA对抗弓形虫抗体水平做检测.结果显示,弓形虫代谢分泌抗原免疫仔猪后第4周,免疫组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水平和特异性抗体效价与对照组相比均有大幅度升高;感染后第1周,免疫组CD4+T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较感染前有不同程度降低,感染后第2周,免疫组CD4+T细胞水平及CD4+/CD8+比值上升至免疫后水平,CD8+水平下降,感染后特异性抗体效价进一步升高.表明,弓形虫代谢分泌抗原能够提高仔猪外周血CD4+及CD8+T淋巴细胞水平和特异性抗体水平.  相似文献   
647.
旨在表达牛乳源停乳链球菌3-磷酸甘油醛脱氢酶(GapC),预测并鉴定其B细胞抗原表位。本研究采用PCR扩增停乳链球菌GapC基因,构建重组质粒p ET-28a-TR-X16087-2。经IPTG诱导表达后纯化GapC蛋白,并以纯化的GapC蛋白免疫小鼠,采用ELISA方法检测Ig G抗体效价及抗体分型,分析对小鼠的免疫保护效力。结果显示,成功表达了大小为44 ku的GapC蛋白,对小鼠的免疫保护率为76%。预测并筛选出3个B细胞抗原表位,鉴定了1个优势抗原表位BP3:196PHRGGDLRRARAGAAN206。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成功表达了停乳链球菌GapC蛋白,对其免疫效果进行了评估,预测与鉴定了其B细胞表位,为GapC蛋白功能和表位疫苗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648.
为了解非洲猪瘟病毒(ASFV) M1249L基因及其编码蛋白pM1249L的结构和功能,本研究从NCBI数据库中采集100个ASFV毒株基因序列,对这些毒株的M1249L基因序列及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并构建分子进化树;进一步分析M1249L基因及p M1249L蛋白的理化性质,预测pM1249L蛋白的二级结构,预测并验证pM1249L蛋白在胞内的分布,验证p M1249L蛋白的泛素化修饰。结果表明,本实验室所使用毒株CN/GS/2018的M1249L基因与ASFV II型毒株同源性最高,相似度为99.87%;氨基酸序列比对结果表明,pM1249L蛋白较为保守;物理性质分析显示,p M1249L蛋白较为稳定,无跨膜区,无核定位序列及信号肽;化学性质分析显示,pM1249L蛋白具有磷酸化、泛素化、糖基化修饰位点;p M1249L蛋白以α-螺旋为主;激光共聚焦试验证实pM1249L蛋白分布于胞质;免疫共沉淀试验表明,pM1249L蛋白能够发生泛素化修饰。通过网站预测及试验验证,本研究全面分析了p M1249L蛋白的理化特性,为阐明其发挥功能的结构基础提供了相关数据。  相似文献   
649.
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对发育的第3.5~20.5天鸡胚腺垂体卵泡刺激素(FSH)细胞的发生及其在发育过程中的变化规律进行了研究。结果,鸡胚发育的中期(第10.5天),可观察到少量明显的FSH细胞分布于腺垂体后叶,随着胚胎的发育,FSH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发育的第16.5天FSH细胞数量增加到了整个孵化期的最大值,分布于垂体后叶的腹侧,前叶仅有少量零散的FSH细胞;在发育的第18.5天至出生期FSH细胞数量显著减少。早期FSH细胞体积小、细胞浆少、细胞核大,单个或团状分布,随着胚龄的增加,细胞体积增大、细胞浆增多、细胞浆浓染。结果表明,鸡胚胎腺垂体FSH细胞发生于胚胎发育的中期,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过程发生在胚胎发育的中后期;FSH细胞分布于垂体后叶腹侧。  相似文献   
650.
用流感病毒PR8株感染8~10周龄p53+/+小鼠和p53-/-小鼠,分别在病毒感染后第3天和第6天采取小鼠肺组织,用基因芯片技术检测肺组织中细胞凋亡相关基因的表达水平,并对差异基因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在病毒感染后第6天,p53+/+小鼠与p53-/-小鼠相比,促进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明显上调,而抑制细胞凋亡的基因表达下调。比较caspase家族基因表达变化的结果显示,caspase 3和caspase 7的表达明显上调,而caspase 1和caspase 4的表达有所下调。此外,参与调控细胞凋亡的p53靶基因的表达也有明显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p53可能通过引起细胞凋亡而起到抗流感病毒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