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703篇
  免费   56篇
  国内免费   15篇
各国政治   35篇
工人农民   24篇
世界政治   87篇
外交国际关系   69篇
法律   554篇
中国共产党   851篇
中国政治   1346篇
政治理论   357篇
综合类   451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1篇
  2022年   45篇
  2021年   39篇
  2020年   67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36篇
  2016年   47篇
  2015年   115篇
  2014年   296篇
  2013年   323篇
  2012年   354篇
  2011年   347篇
  2010年   345篇
  2009年   297篇
  2008年   322篇
  2007年   240篇
  2006年   191篇
  2005年   144篇
  2004年   106篇
  2003年   97篇
  2002年   93篇
  2001年   91篇
  2000年   57篇
  1999年   10篇
  1998年   11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4篇
  1991年   6篇
  1990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4年   3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5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77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电视问政",可谓别开生面。敞开胸怀表达诉求,部门负责人现场作答,关切得到回应,问题逐步解决,情绪捋顺了,心情舒畅了,群众自然欢迎。与"电视问政"受欢迎相对应的一则新闻,也引发人们的关注。前不久,某地4位听证代表因在一场规划听证会上投票反对,会下  相似文献   
52.
<正>人民法院既是宪法规定的审判机关,也是党和国家的群众工作部门;人民法官既是司法工作者,也是群众工作者;人民司法既要在个案中宣示法律和正义,又要在审判中修复、拉近、密切党和群众的血肉联系。在司法领域贯彻执行党的群众路线,就是要在司法目的上体现群众立场,以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为本;在司法方法上体现群众感情,以贯彻以人为本的理念,  相似文献   
53.
老子说“天之道,损有余而补不足”,表达了辩证的逻辑思想.自然有平衡功能,相应地,逻辑也有平衡需要,形式、过程、规律都必须内部平衡,如果失衡也就失去了正确性.联想到当今生态失衡、社会失和、心态失衡,再看思维及逻辑,却发现逻辑的方方面面都离不开“平衡”.  相似文献   
54.
陈鹏  王芳 《共产党人》2012,(6):48-49
正"多生不如少生,添粮不如减口,少生才能快富,家庭幸福和谐",这些简单朴素的词汇,承载着天地间最美好的愿望,随着我区一系列人口和计划生育惠民政策的出台和强有力的推进,宁夏广大计划生育家庭快富、共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成为现实。  相似文献   
55.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必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努力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中华民族永续发展。  相似文献   
56.
李冬 《学习论坛》2012,(2):48-52
在政体意义上,《利维坦》和《政府论》的主题分别是拥护专制君主政体的"主权者"和为保护人民"自然权利"的有限政府。在很短的时间内,从绝对权力思想向有限权力思想的转换有着作为必要条件的历史逻辑和作为充分条件的思想逻辑。本研究的理论目的在于,在国家理论体系上,两本书分别代表着国家中心主义的思想脉络和社会中心主义的思想脉络;在国家建构和国家治理层面,则意味着在国家权力得到保障以后,政府的职能适时地转向公民权利的保护上,而且由基础性权利、政治权利和社会权利构成的公民权利是分阶段依次实施的。  相似文献   
57.
《学理论》2015,(9)
由于人类生存环境的恶化,"生态"已经成为全世界共同关心的话题之一。《虹》作为文学经典,对其中自然、精神和社会三者之间关系的具体分析将有新的现实意义。以鲁枢元关于生态批评的自然、社会及精神生态三大方面对劳伦斯的作品《虹》进行解读,以求找到解决生态危机的方法。由于工业技术的介入,使得人类精神与自然精神的割裂,我们要回归自然,重建精神意识,才能有效缓解生态危机,实现社会生态,自然生态和精神生态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58.
《学理论》2015,(32)
《论语》是儒家经典,蕴含着丰富的生态智慧,展现了鲜明的环境理念,如敬畏自然;顺天、应时、不违天命;俭用爱生的可持续发展思想等。虽然论语中所体现的环境教育大部分是通过个体自我内在修养来实现的,与当前兼顾内在修养和外在约束的环境教育有所区别,但是仍有值得我们借鉴的地方。  相似文献   
59.
陈莹婷 《学习月刊》2012,(12):97-98
礼仪是人类文明的象征,是社会进步的尺度,它规范着人们的行为举止,从而使人类脱离纯粹的自然状况。我国自古享有"礼仪之邦"之美誉,"礼"是中华文化的标志之一。开展礼仪教育对塑造学生高尚人格,培养学生的实际能力、人际关系等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礼仪教育是提升自我修养和素质的主要途径,是必不可少的一门课程。1、礼仪是塑造高尚人格的途径礼仪是一个国家、地区、民族的文明程度、社会风尚和道德水准的重要标志,一、  相似文献   
60.
新型城镇化承载着亿万人民特别是广大农民群众过上美好生活的梦想。建设新型城镇化,这对推动"三农"发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及实现"中国梦"都具有重大意义。2015年2月10日,中共中央总书记、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组长习近平在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九次会议上强调,城镇化是一个自然历史过程,涉及面很广,要积极稳妥推进,越是复杂的工作越要抓到点子上,突破一点,带动全局。推进城镇化的首要任务是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有序实现市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