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72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13篇
世界政治   65篇
外交国际关系   20篇
法律   213篇
中国共产党   427篇
中国政治   666篇
政治理论   213篇
综合类   450篇
  2024年   3篇
  2023年   32篇
  2022年   27篇
  2021年   53篇
  2020年   78篇
  2019年   52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53篇
  2016年   65篇
  2015年   137篇
  2014年   281篇
  2013年   252篇
  2012年   281篇
  2011年   209篇
  2010年   173篇
  2009年   101篇
  2008年   71篇
  2007年   63篇
  2006年   40篇
  2005年   23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12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07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 毫秒
71.
邱道虎 《中国司法》2008,(4):112-112
为及时掌握延吉市社情民意,排查调处人民内部矛盾纠纷,积极采取防范措施将不稳定因素遏制在萌芽状态,延吉市司法局以司法所为枢纽,以基层人民调解委员会为骨干,在全市基层司法行政组织中建立社会舆情动态汇报分析制度。  相似文献   
72.
涉警网络舆情应对策略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如何针对涉警网络舆情进行有效的应对,成为当前公安机关必须要面对的重要问题。当前,公安机关对涉警网络舆情的处理既存在主观障碍,也存在客观障碍。网络陌生人社会规范缺失,“刻板成见”和心理压力都使涉警网络舆情的应对面临难题。应当注重从源头化解矛盾,并强化对公安机关舆情引导能力的培训,使其能在多元化意见传播中占据主动,妥善应对涉警网络舆情。  相似文献   
73.
监督     
《中国监察》2011,(8):30-31
江苏省常熟市利用信访监督提醒党员干部守好“小节” 日前,该市加大对市民论坛、网络博客等互联网媒体的关注,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分析研判机制,及时掌握涉及党员干部违纪问题的网络舆情,科学分析研判,筛选监督对象,早打招呼、早教育、早警醒。  相似文献   
74.
制度     
《中国监察》2011,(17):34-35
云南省德宏傣族景颇族自治州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研判制度 今年以来,该州纪委、监察局将反腐倡廉网络舆情信息收集、筛选和处置等工作作为反腐倡廉宣传教育的重要内容,充分依托网络平台,建立反腐倡廉网络舆情研判机制。  相似文献   
75.
一、新时期网络舆情工作面临的严峻挑战 1.互联网发展速度惊人。根据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24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到2009年6月底,我国网民规模已稳居世界第一位,中国网民规模达到3.38亿人,  相似文献   
76.
本文针对中职生暴力犯罪的成因,探讨了如何通过渗透生命教育、心理教育、公民教育等内容,提高中专法律课在预防学生暴力犯罪中的作用的问题。  相似文献   
77.
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既有各自的目标,又有共同的目标;既能独立发挥作用,又能共同发挥作用。二者之间既有平行又有交叉,职能互补、相互渗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平行渗透模式通过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协同作用解决大学生的心理思想问题,集中培养大学生具有良好的自我教育能力,并形成健康的人格,为提高其综合素质进而最终达到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相似文献   
78.
云南和新疆作为西部省份,分别毗邻"金三角"和"金新月"两大毒源地,境外毒品从南北两个方向夹击入境,使两地毒品违法犯罪活动呈现蔓延发展的态势.新疆毒品犯罪活动,存在许多与"金三角"地区毒品犯罪相同和不同的特点,从新疆当前毒品问题发展的态势和严重性上看,成为"第二个云南"的可能性日益加大,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79.
舆情是民众关于现实社会中各种现象、问题所表达的政治信念、态度、意见和情绪的总和。随着互联网跨越式发展,新媒体飞速崛起,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传媒聚光灯”和“大众麦克风”时代,舆情特别是网络舆情的形成、发展、传播变得非常迅速,影响力巨大。由此,各级政府对新舆情的判断和处理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80.
王勇 《青海检察》2010,(1):48-50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网络正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主要渠道。我国网民已达3.38亿人,居世界第一,规模庞大的网民通过网络表达个人意见和意愿,形成一股巨大的网络洪流,使互联网成为“放大镜”和“加速器”,一个细小的案件,一起微小的事件,通过网络的“传播”,均可能引发巨大的网络舆论效应,进而形成公共事件。如何妥善应对政法网络舆情,提高司法公信,已成为一道严肃的新课题,本文从基层政法机关的角度出发,对如何应对政法网络舆情的冲击,提出初浅的见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