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5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4篇
世界政治   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37篇
中国政治   32篇
政治理论   8篇
综合类   3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6年   3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5篇
  2013年   3篇
  2012年   9篇
  2011年   7篇
  2010年   8篇
  2009年   7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5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8篇
  2001年   4篇
  2000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61.
62.
战后1950年的《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是美国东亚政策的历史性和决定性的失败。美国对中国相继采取接触政策(在北京和莫斯科之间打入"楔子")、极限施压政策、核武压力等,目的都在于分裂中苏同盟。然而,在中苏同盟实际破裂之后,美国方面却没有及时、正确地认识到,这就有了后来越南战争的升级。美国国内政治的逻辑,使得其对待在欧洲的共产主义(区别对待)和在亚洲的共产主义(坚决遏制),截然不同。美国的冷战思维在亚洲地区高度程式化,并日益固化为其国内政治中的"冷战公理",虽明显充满偏见,但无人能加以挑战,因为代价太高。尼克松-基辛格政府抓住越战失利的机会,加上二人对美国国内局势的掌控和高超的外交技巧,才得以短暂实施现实主义的对华政策;不过"冷战公理"的根系仍在。  相似文献   
63.
西方的"苏联学"是一个庞大和繁杂的体系.在西方/美国的"苏联学"、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以及美国对苏政策三者之间寻找交叉点和互动处,有助于为进一步研究冷战以后西方的俄罗斯/欧亚研究和对俄政策奠定基础.乔治·凯南和马丁·马里亚分别于1947年和1990年以"X"和"Z"为笔名发表的长文,不仅代表了战后西方苏联研究的起点和终结,也构成了学界与政策界、地区研究与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之间的交叉和互动点.在前苏联问题上,学界与政策界的互动不一定合拍,有时甚至南辕北辙.43年间,美国的对苏政策一直具有极其强烈的意识形态色彩,信奉现实主义的凯南被边化,美情报界也因此对苏屡屡误判.相比之下,西方苏联学界的主流却日益学术化,多以"正常"眼光看待前苏联,其中不乏马里亚认为的"亲苏"倾向;Z文对前苏联的笔伐和近乎完美的预测,其实也是对西方和美国苏联学的大批判,尽管这一批判在一定程度上不甚公平.  相似文献   
64.
由于美苏文化冷战不断升级,艾森豪威尔就任总统后经过考察决定成立美国新闻署,由其负责美国对外信息文化交流工作的开展。美国新闻署通过整合多家旧有对外宣传机构而成,为确保实现有效运作,它特别创建了一套五级运作管理体系。成立初期,该机构明确提出将主要精力放在苏东社会主义国家,并重点利用国际广播试探性地对苏开展了相应工作。  相似文献   
65.
<正>2014年,都安瑶族自治县申报的5个自治区级生态村已通过初审。目前,都安县树立示范榜样,打造生态名镇名村,重点打造大兴乡池花村花康屯、地苏镇兴利村头亮屯和下坳镇板旺村大旺屯等示范点。这些示范点结合当地民族特色文化,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带动群众增收致富。"最美乡村"花康屯"在我们村里,庄头村尾到处绿树荫浓,错落有致的居民楼房,令人赏心悦目的花圃,还有水泥硬化的篮球场和戏台……"大兴乡池花村花康瑶族新村党支部  相似文献   
66.
向国外派遣人员进行援助是冷战时期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的重要内容。本文以大量档案史料为依据,讨论1954年至1963年2000多名中国工人赴苏援建的政策变化与基本状况。这是在苏方的主动要求下,中国政府主导的新中国成立以来第一次大规模的人力援外。但在具体办理过程中,中苏双方各自的民族感情裹挟其间,均有猜测与试探对方的心态。本研究对理解同时期中苏关系的变迁和分析社会主义国家间关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7.
上个世纪初,古老的中国进行着一场前所未有的法律改革。这场法制改革对今后中国的近代化进程有着前所未有的影响,本篇论文主要就是论证清末法制改革的动力因素究竟有哪些,通过对马凯条约是导致清末法制改革的传统观点加以批驳,进而提出苏报案事件、戊戌变法、明治维新等历史史实是构成清末法制改革的动力因子。  相似文献   
68.
王睿恒 《美国研究》2020,34(1):44-65,M0004
乔治·凯南是美国冷战初期"遏制战略"的缔造者和苏联问题专家,曾对美国外交决策产生重要影响,特别是在他担任国务院政策规划室主任期间。但是,由于对中国社会和历史缺乏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凯南眼中的中国虽然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却是一个"自大排外""自私冷酷"又"不讲原则"的古老民族。这种负面的中国印象直接影响了乔治·凯南对中美苏三国关系的定位以及冷战时期美国外交政策。乔治·凯南的文化教育背景、好友小约翰·戴维斯的影响及其信奉的现实主义政治理论是影响他的中国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69.
中国共产党早期重要领导人张闻天,因其对理论的孜孜探索和民主型领导方式,被称赞为学者型领袖。他的理论思想大多来源于1925年至1931年旅苏学习工作期间。旅苏期间的复杂党内外斗争环境锻炼了他的革命意志和立场,也使他认清了党内派别斗争的危害性。另外,张闻天在旅苏期间,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苏联革命经验、中国革命前途等问题进行了深入思考,为回国后的革命工作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0.
张德宝  刘雷 《传承》2011,(8):8-9,51
解放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为争取有利的革命环境,不断调整对外政策,尤其是调整对苏政策,来满足革命斗争需要,力使自身在错综复杂的革命形势中处于有利位置。实践证明,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的对苏外交政策是正确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