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10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3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0篇
外交国际关系   7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43篇
中国政治   78篇
政治理论   19篇
综合类   33篇
  2022年   2篇
  2021年   5篇
  2020年   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2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5篇
  2014年   12篇
  2013年   14篇
  2012年   30篇
  2011年   25篇
  2010年   14篇
  2009年   20篇
  2008年   15篇
  2007年   12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8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5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1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苏轼是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和书画家,唐宋八大家之一。其文学艺术作品自成一家,对后世影响深远。苏轼一生受教于儒、释、道,因此他的文学艺术作品融汇三家思想,并且成就其独特的道德教化意蕴,其中既有明道言志的儒家教化思想,也有避俗离浊的释家教化思想和超然洒脱的道家教化思想。  相似文献   
152.
韩愈贬潮州     
曾纪鑫 《同舟共进》2014,(11):76-81
韩愈贬潮州、苏轼贬惠州,看似放逐“蛮荒之地”,而他们传播中原文明,造福一方,留下多少佳话!这对贬官与当地而言,实在是一种“双赢”——这就是中国古代独特的“贬官文化”现象。  相似文献   
153.
宋代著名词人苏轼的一曲《江城子》是悼亡词真正意义上的开山之作,而清代纳兰性德则是文学史上写作悼亡词最多的作家。二者写的都是悼亡词,但风格却各有不同。本文旨在从二者的人生际遇上分析他们创作特色不同的原因。  相似文献   
154.
苏轼(公元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轼是宋诗的奠基者.词题解放的开山人.又是赋文领域“唐宋八大家”的杰出代表.千古风流人物各领风骚.但是诗词文赋乃至书法绘画中都取得很高成就的艺术全才.则苏轼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相似文献   
155.
李锦 《求索》2013,(5):134-136
对宋人引用唐诗入词之现象学界评价不一.然不同作家之不同状况并不能一言以蔽之。本文通过对苏轼以唐诗入词的动因之分析.认为苏轼通过移诗入词借鉴和模仿了唐诗的创作技巧和风格;通过集句成词,在展现个人才学的同时也帮助词进一步向诗歌靠拢,逐渐雅化;而化用唐人诗意,推陈出新。让词作有了更醇厚的味道。此外的粜栝成词以合乐可歌为创作目的.也正说明了苏轼对词体音乐特性的尊从。多种形式的以唐诗入词是苏轼提高词品的手段,而词体也正是在苏轼手中真正开始由俗转雅了。  相似文献   
156.
苏轼与常州     
何梅俊 《民主》2011,(8):44-46
古老的京杭大运河逶迤南下,在常州城打了个弯,古城区东西南三面临水,唯北面向陆而开,弯弯的河道环绕着这一片钟灵毓秀的土地,如同一位母亲伸开双臂拥抱着她心爱的孩子。在城东古运河边有一个亭子,叫舣舟亭。相传宋代大文豪苏轼曾在这里停过船,后人建亭在此,以示纪念。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年),苏轼任杭州通判,差往润州(今镇江)救灾赈饥,路过常州时曾在这里系舟野宿,他为此写过一首诗《除夕夜宿常州城外》:“行歌野哭两堪悲,远火低星渐向微。病眼不眠非守岁,乡音无伴苦思归。  相似文献   
157.
北宋中期,儒学得以复兴,出现了洛、蜀、朔等诸家学派争鸣的情况。其中苏轼是蜀学的代表人物。苏轼会通佛老、杂糅纵横之学,用儒学来统御诸家,以实现其用世的目的,因而成为北宋儒学复兴运动的组成部分。苏轼杂糅百家,他在著作《东坡易传》中提出一种"大全之道",即一种兼容异见、不以一己为是,宽大弘通的学术主张和思想态度,并以此贯穿于整个思想体系中。  相似文献   
158.
朱国勇 《政府法制》2012,(32):45-45
北宋熙宁四年,苏轼去拜访宰相王安石,恰逢王安石在前厅会客,苏轼便来到书房等待。只见书案上写着两句诗:明月当空叫,黄犬卧花心。苏轼看了,不由哑然失笑。虽说王安石作诗喜作巧语多辟蹊径,但也要尊重自然规律吧。这明月哪里会叫,黄犬又如何能卧于花心?不通,不通之极!想着想着,苏轼不免技痒,他举起笔来,泼墨挥毫.把这两句诗改为:明月当空照,黄犬卧花荫。这改得还真精当,苏轼看笔墨淋漓的这几个大字,心中得意,把笔一扔,扬长而去。  相似文献   
159.
帅杨 《传承》2012,(6):76-77
苏轼在谪居黄州四年多的时间里,将佛家绝灭生命的信仰、道家简化生命的信念、儒家生活的哲学融为一体,经历了反思、成熟和超脱三个阶段的心灵历程。苏轼通过不断反思和总结,终于达到旷达、超脱的人生境界,他巧妙地解决了进取与退隐、入世与出世、社会与个人那一类在士大夫心灵上历来相互纠结缠绕的矛盾,为后来在类似社会条件下生存的文人提供了一种可供选择的文人生存模式。  相似文献   
160.
王彤 《学理论》2012,(26):122-123
宋人诗话作为宋代文学批评的重要形式,给予苏轼高度的关注。在对东坡其人、其诗歌创作的品评中,多数持褒扬态度,也有少数品评是对苏轼诗法的批判。这主要集中在对其以文为诗、怨刺诗风、求奇求巧及用典等问题上。正是这些批评与指责,引起了后人的不断论争。究其原因,是对苏轼所开创的不同于唐诗传统的"宋调"的论争,是诗歌评判标准的分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