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63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5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62篇
中国政治   48篇
政治理论   12篇
综合类   6篇
  2023年   1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6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6年   2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17篇
  2013年   16篇
  2012年   13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8篇
  2008年   9篇
  2007年   9篇
  2006年   13篇
  2005年   7篇
  2004年   3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6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党政论坛》2013,(10):23-23
我们都有一个自己的过去,而且我们这代人的过去跟你们年轻人不一样。你们没有吃过苦,不会理解今天站在这儿的这个人怎么这么矫情。但是因为今天我在你们的眼里算是有钱、有地位、有话语权的人,所以我就有资格讲我的过去、我的苦难。因为那是一代人的记忆,因为是我的苦难,是我的财富。  相似文献   
32.
感悟中国梦     
杨治安 《共产党人》2013,(10):48-48
(一) 这是一个大国的期冀,这是一个民族的图腾。昨天,苦难深重噩梦连,雄关漫道真如铁;今天,天翻地覆慨而康,人间正道是沧桑;明天,长风破浪会有时,云帆高悬奔小康。90多年的筚路蓝缕、辗转奋战,60余载的艰辛探索、柳暗花明,30多年风雷激荡的伟大实践、沧桑巨变,一代代中国共产党人,胼手胝足,顽强拼搏,走出苦难岁月,于悲怆屈辱中"站立起来";  相似文献   
33.
孟祥玲 《世纪桥》2007,(9):81-82
诗人济慈出身卑微,在短短的人生历程中,经历了多次困厄——生死离别的痛苦,贫困的压力,婚姻希望的破灭,疾病的折磨,恋诗情结的纠缠。诗人以非凡的勇气面对这些困难,用乐观的情绪将不幸和苦难转化为诗歌创作的巨大动力,并使之升华成为自己的诗歌主题,其作品包涵的哲理集中凝聚了诗人的咀嚼苦难、超越苦难心理意识和精神意蕴,触及了人类存在问题的本身。  相似文献   
34.
笔者拜访刘真骅是在她位于青岛东部海边的家里,她是《铁道游击队》的作者刘知侠的遗孀。出现在笔者面前的刘真骅气质端庄典雅、神采奕奕,完全不像一位年过花甲的老人。她热情地将笔者迎进了她那面向“一帘波涛”的客厅内,习惯性地燃起了一枝香烟,娓娓诉说起她与知侠先生那段刻骨铭心、少为人知的恋情。  相似文献   
35.
现当代的清华教授,特别是那些名师们,近年来作为一个整体,已有颇多的研究成果问世,其中不乏对其夫人们的介绍。她们与丈夫们在动荡、苦难的岁月里共命运,人生篇章同样曲折斑斓。  相似文献   
36.
张弘 《小康》2008,(2):86-87
钱理群是北京大学资深教授,上世纪80年代以来最具影响力的学者之一,他对20世纪中国思想、文学和社会的研究,特别是对20世纪中国知识分子历史与精神的考察,对20世纪经验的总结和反思,受到了海内外的高度重视。《我的精神自传》是他做知识分子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他以自己为研究对象,对70年代末至今中国文化界所面临的问题进行了全面的梳理和反思。他以鲁迅为自己的精神资源,持续进行着自己的社会批判,并表达着自己的现实关怀。  相似文献   
37.
郑贺秀 《法制博览》2011,(18):F0002-F0002
1920年,鲁迅先生写了短文《头发的故事》。他在文中说,头发现在是中国人的宝贝和冤家,古往今来多少人只因为这不痛不瘁的头发。吃尽了毫无价值的苦难。现在的国人,已经没有“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之虞,也不用怕别人骂自己是“假洋鬼子”。但头发的状态,依然决定着人的心理状态和生存状态  相似文献   
38.
李春 《前沿》2009,(9):189-191
《古船》是关注苦难的一部力作。小说通过对隋抱朴和隋见素等人物形象的生动刻画,以其深刻惊人的洞察力描写了洼狸镇40年来的风云变幻,记载了洼狸镇的人间苦难和一段苦难历程。小说之所以震撼人心,关键在于它通过人物形象毫不讳饰地、充满道德义愤地拷问着历史,拷问着苦难、拷问着人性。  相似文献   
39.
谷显明 《求索》2010,(6):196-198
回顾30年来的乡土小说创作,许多叙述乡下人进城的作品,以强烈的现实主义精神真实地记录了转型期以来乡村社会变迁的历史脉动,展现出数亿计乡下农民背井离乡进城谋生的生存境遇和命运遭际,传达出写作者对城市化背景下农民工群体的深情关注和人文关怀,以及对中国社会转型中农民工命运的深切思考,同时折射出当代乡土叙事的某种转型与新变。  相似文献   
40.
吴冠中先生喜欢引用凡·高的话“苦难永远没有终结”来描述自己的创作人生。他说,画了一幅画,就像生了一个娃娃,当然很喜欢;但是没过几天,就遇到新的困难:下一张怎样画?我不愿重复自己,于是又开始痛苦。一幅幅作品,就是在不断出现的新痛苦中诞生的,“苦难永远没有终结”。创作的苦难、创作的快感,就这样循环往复,陪伴着杰出的创造者,不只是艺术家,还有科学家、文学家、思想家、哲学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