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8篇
  免费   0篇
世界政治   2篇
法律   4篇
中国共产党   15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2篇
综合类   1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5篇
  2012年   1篇
  2011年   1篇
  2010年   7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6篇
  2007年   4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2篇
  200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1.
鸣镝 《党史文汇》2009,(8):62-63
茅于轼先生有志于"为富人说话,替穷人办事".这让人很难理解.因为就常识而言,为一方办事,就必为这一方说话的.古语也有"孝当竭力,忠则尽命"的说法,语出蒙学<千字文>.在"国学"日昌的今天,大概小孩子也是懂得的.当然,茅先生不是小孩子,而是一位老者,不能以蒙学中的道理来要求,这也是自然的.但是,一边为这一方办事,一边又为仇方、敌方或者别一个什么方说话,或者,一边为一方说话,同时又为另一方(悄悄地,或者公开地、大张旗鼓地)办事,总感觉有点……至少是说话不专心,或者办事不尽心.反正感觉不对劲.  相似文献   
12.
身边的朋友说,所谓经济,就是和钱打交道。但自从读了茅于轼先生所著的《茅于轼谈经济——从身边看世界》这本书后,对经济学有了新的认知。  相似文献   
13.
最近,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提了一个严峻的现实问题:现在社会的怨气特别大,矛盾特别多,马路上吵架的人也多,火气大,动不动就想打架。他说,这个社会正在变得越来越不讲理,或者要讲理却没有地方。  相似文献   
14.
新书架     
《上海人大月刊》2013,(6):54-54
马国川/著中信出版社出版吴敬琏、厉以宁、江平、茅于轼、资中筠、高尚全、余英时、李泽厚、许倬云、袁伟时等十位访谈嘉宾都是国内外声望卓著的经济学家、学者,在社会各阶层中具有广泛的影响力。他们或者对中国改革的思想和实践有着重要的贡献,或者虽身处海外,  相似文献   
15.
王勇 《人大研究》2008,(10):F0002-F0002
赫赫有名的经济学家茅于轼、汤敏,几年前曾受困于一场关于保姆学校的实验。“学校开张两年多,赔了100万元”(见《大学者办起保姆班》,载《中国青年报》2002年4月9日)……这可能有多种原因,其中.与家政工作的性质——一种“西绪弗斯”式的工作有关。家政工作乃是一种事无巨细、  相似文献   
16.
子博 《党员特刊》2003,(2):22-24
茅老一生经历坎坷,他曾被划成“右派”挨整,“文化大革命”中又被抄家、批斗。不仅肉体受到折磨,对于一个学者来说,他错过了人生治学的最好时光。但对过去,他总是平和地一笑,说:“光恨不行,还要想办法促进社会进步,让这样的悲剧不再发生。”面对人类社会冲突的难题,茅老一直在寻求着理性的答案,“以直报怨”便是其中一解。  相似文献   
17.
因为揭露首都机场80块钱一杯咖啡的暴利,他掀起了一场“茅于轼的咖啡”的经济学讨论;因为扶贫,他在吕梁山一个穷山村里设立了自己的“扶贫基金”。他就是73岁的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  相似文献   
18.
新书架     
《乡音》2013,(6):45-45
《日子里的中国》作者:袁岳张军编著出版社:中国经济出版社本书对影响中国人生活质量的现存的许多突出问题进行了分析,就其解决前景作了预判。全书围绕着"上紧发条的中国人""向上奋斗的中国人""等不及的中国人""拆除藩篱的中国人",还有"不离方圆的中国人""‘花’儿怒放的中国人""被网住的中国人"等话题,用翔实的数据、精辟的分析、生动的文字,勾勒了一串今日中国背后的足迹,梳理清楚了这段人们无暇思考的时光。这里的中国人,是真正的行走着的、具体的中国人,是你,是我,是我们的兄弟姐妹、父亲母亲。该书用真实的数据和生动的例证,重新表达  相似文献   
19.
刘静 《各界》2010,(1):91-93
1953年春,24岁的茅于轼走进苏州一条巷子的63号门。一位姑娘缓步迎来,眼含情,眉带笑,素雅灵动。茅于轼被眼前的绝色镇住了。这姑娘名叫赵燕玲,出身富商之家,19岁,是助产学校的学生。自幼饱读诗书的茅于轼文质彬彬,和整天围着赵燕玲转的老师同学不一样,那沉稳和淡定是令她欢喜的。  相似文献   
20.
微观     
《廉政瞭望》2014,(7):16-17
<正>【怎么说都有理】@杜建国微博:好多人先是鼓吹市场万能、自私最善,等到两极分化、有毒食品泛滥、教育住房医疗成了新三座大山,又转而指责中国不能对国民提供各种保障。正如同他们先是鼓励人躲避崇高,等到小悦悦案、招远案再指责中国人毫无道德感一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