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955篇
  免费   15篇
  国内免费   10篇
各国政治   21篇
工人农民   28篇
世界政治   118篇
外交国际关系   28篇
法律   213篇
中国共产党   405篇
中国政治   612篇
政治理论   201篇
综合类   354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9篇
  2022年   14篇
  2021年   21篇
  2020年   19篇
  2019年   14篇
  2018年   10篇
  2017年   16篇
  2016年   34篇
  2015年   40篇
  2014年   141篇
  2013年   154篇
  2012年   212篇
  2011年   204篇
  2010年   192篇
  2009年   115篇
  2008年   159篇
  2007年   130篇
  2006年   114篇
  2005年   100篇
  2004年   68篇
  2003年   76篇
  2002年   72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3篇
  1998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8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46 毫秒
21.
贾高建 《新视野》2005,4(1):24-26
阶级分析和阶层分析是社会主体结构分析的两种不同方法。这两种方法各有其特殊的价值意义和适用范围,同时也都有自己的局限性。我们不应该将二者简单地对立起来,陷入“非此即彼”的形而上学思维方式;而应科学地把握它们各自的规定性,并将二者合理地结合起来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22.
政府在市场经济中如何定位,既是一个长期争论不休的理论问题,更是市场经济发展至今迫切需要我们解决的重大现实问题.西方学者曾概括总结了西方国家企业-政府-社会关系的不同模型,那么,正处于特殊社会转型与体制转轨时期的当下中国的政企及社会之间的关系,又会呈现怎样的模式特征?它对中国完成其现代性目标将会产生什么影响?本文通过对私营企业主阶层与地方政府关系的有关文献的讨论评述,提出了对这一问题进行深入探讨的基本路向.  相似文献   
23.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国枫 《理论前沿》2005,(14):21-22
扩大中等收入阶层是构筑和谐社会的重要基础。加快城市化步伐,促进农业现代化,建立有效的社会流动机制,使较低阶层的社会成员有机会向上流动,从而缓解社会矛盾,再通过职业身份的调整,使以蓝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变为以白领为主体的职业结构;调节收入分配政策等等,都是促进中等收入阶层形成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24.
进入21世纪以后,工人阶级内部结构的三阶层说逐渐被多阶层说取代。以中国制造类企业为例,企业内部的六种阶层之间集中生成了本地本企业员工与农民工之间的矛盾和管理团队与生产工人之间的矛盾,并由此产生了关于阶层身份归属的五大悖论。要破解这些悖论,促进阶层和谐,需要简化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结构、融合工人阶级内部的阶层关系、不懈追求消灭工农两大阶级差别与工人阶级内部体脑两类劳动差别的目标。  相似文献   
25.
当代中国中间阶层的政治学解读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中间阶层的崛起是现时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的最显著现象之一,必然会对中国政治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时下人们关注最多的是其经济社会影响,其政治影响却常常被忽略。实际上,中间阶层于政治稳定、政治民主、政治认同均有极其重大而积极的作用,但是要使这种积极作用有效的发挥,关键要靠政治整合,尤其是制度化的整合。  相似文献   
26.
社会阶层分化对党的执政基础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社会阶层的分化、变迁要求我们在巩固党的执政基础工作中转变理念,从“在阶级对抗中找同盟”的思维转变到“在阶层和谐中求共赢”的思维。中国目前社会各阶层已经不是传统意义上争夺生产资料占有权的阶级关系,作为阶层而存在的各社会群体,都是社会主义的劳动者和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阶层分化导致执政基础更加复杂,表现在:原来的两大阶级(工人阶级和农民阶级)内部的同质性特征越来越弱,异质性越来越强,分化倾向越来越明显;阶层位序排列与传统的阶级位序排列有比较大的差异,一些阶层的政治地位与经济地位有些错位;阶层分化中的阶层利益冲突初步显现,阶层的心理隔阂初现端倪。应对阶层分化,巩固执政基础,必须掌握阶层分化态势,控制阶层分化中的利益冲突,通过制度改革保障阶层边界的开放性,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引导,防止产生阶层心理对抗,构建阶层和谐的社会。  相似文献   
27.
康来云 《学习论坛》2005,21(5):12-14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向全党明确提出要不断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这一要求,适应了当前我国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深刻变化的迫切需要,扩展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内涵,对于我们党巩固执政基础,完成执政任务,实现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如何从理论上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深刻内涵,从实践上切实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是需要我们认真探讨的重大问题。为此,本刊特组织刊发一组文章,从不同角度对提高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能力问题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28.
当前,我国社会流动出现了阶层“内卷化”现象,严重威胁正常的社会流动与和谐社会的建构。为此,文章分析了当前我国社会流动中出现的阶层“内卷化”现象,并就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现象作了初步探讨。最后,文章提出了若干破解阶层“内卷化”问题的对策思路。  相似文献   
29.
刑事责任概念的空洞使其连接犯罪与法律后果的桥梁作用呈现虚置化状态,无法实现出罪之功能。程序出罪将有罪归于无罪,其实体法依据即为刑事责任的排除。刑事责任独立于阶层犯罪论体系的责任阶层,其考察对象为情节综合体,应确立实质、动态、反向的刑事责任观。刑事责任出罪的理念基础在于预防刑对责任刑的调节和需罚性的丧失,具有坚守犯罪构成的“质”性判断、聚合实体要素并以责任分配和责任消弭模式考察归责分配的意义。应建构层次性的刑事责任出罪路径,以不起诉制度的类型优化和范围拓展重塑裁量出罪体系,完善司法解释出罪规范以实现特定情形的程序出罪,加强个案裁判的实质审查以畅通疑难案件出罪渠道,由此实现立法入罪与司法出罪的有机统一,助力实现中国式犯罪治理现代化。  相似文献   
30.
主客观阶层不对应问题由来已久,本研究提出从身份到阶层的路径,并从标准和认同两个角度进行探讨,通过CGSS2013的数据发现,主客观阶层不对应,不仅与低位的身份认同和中低位的阶层认同有关,也与客观分层标准与主观分层标准不对应有关。绝对客观指标更能解释主观身份,而相对客观指标更能解释主观阶层。此外,客观身份通过主观身份间接影响主观阶层,制度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身份认同乃至阶层认同。作为客观阶层地位的主观反映,对主客观阶层不对应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国民社会心态的认识,增强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