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0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4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5篇
中国共产党   90篇
中国政治   118篇
政治理论   34篇
综合类   30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6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7篇
  2013年   39篇
  2012年   38篇
  2011年   33篇
  2010年   13篇
  2009年   23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0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4篇
  2003年   3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吴建雍 《北京观察》2011,(10):55-59
颜惠庆先生,1877年出生于上海。他的父亲严永京曾于青年时赴美留学,归国后,参与创建圣约翰书院,任学监。童年时代的颜惠庆,读过私塾,后转入教会所办的荚华学塾和英人开办的同文书院。  相似文献   
82.
学分制的推行是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探讨了学分制改革下辅导员工作所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工作经验系统地阐述辅导员应该通过提升自身素质,改进工作方式,结合书院管理模式,借助各种平台拉近师生关系,有效地发挥辅导员的作用。  相似文献   
83.
李雪  龚连英 《学理论》2012,(12):157-158
地方书院文化是我国重要的思想文化资源,不仅源远流长,而且在历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在规范学风、倡引文风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大学与地方书院文化存在内在的渊源关系,许多知名大学在内涵发展上沿承书院文化精神。现实表明,地方书院文化在大学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着巨大的现实价值,在提升校园文化品位、增强校园文化凝聚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84.
殷晓章 《侨园》2012,(2):52-53
游梁书院仅存两块碑刻在破落的开封市钢窗厂里,游粱书院仅存的两块碑刻,被镶嵌在一个角落里.昔日书香瓢飘、古意悠悠的圣贤汇聚之地,如今让人感到荒凉凄惨.公元前320年,周游列国的孟子带着弟子,来到魏国国都大梁游说.为纪念孟子游粱,北宋时在开封城内修建了孟子游梁祠.明万历年间,当地重修孟子祠并建游梁书院.康熙三十三年,布政使李国亮捐款扩建,于正殿悬康熙御笔"昌明仁义"匾.聘中州名儒张沐主讲书院.张沐修订学规,倡明理学,著《游梁书院讲语》,从学者数百人.  相似文献   
85.
范松 《当代贵州》2012,(10):14-18
从古夜郎属地到唐代矩州,从贵州城到顺元城,从要荒之地到成为西南重镇……上千年的时光里,贵阳缔造了一个属于自己的成长传奇。"人以其技艺创造了城市。"2000多年前,古罗马政治家瓦罗在《论农业》一书中,为城市的出现写下这样的注脚。贵阳,这贵州省会,从何而来,又将去向何方?当我们沿着时光之河一路漫溯,逐渐走进这座城市的记忆深处时,也许能够找到这些问题的答案。  相似文献   
86.
花洲书院     
一个偶然的机缘,我走近了河南邓州。在有着江南园林之韵的邓州花洲书院,吟咏着范仲淹《献百花洲图上陈州晏相公》中的诗句:“穰下胜游少,此洲聊入诗。百花争窈窕,一水自涟漪。洁白怜翘鹭,优游羡戏龟……”身为陈州人的我,和范公顿时有了跨越千年的亲近。  相似文献   
87.
李玉珍  孙迅  王化廷 《民主》2007,(10):24-26
五一黄金周,施立学到通化市和吉林市考察民俗工作,发现佟江书院和吉林机器局两处具有极高文物价值、学术价值和教育意  相似文献   
88.
余英时在香港新亚书院时曾是钱穆的弟子,有《一生为故国招魂》之文纪念恩师。他自己的学术生涯也一直践行招魂之理念。《魔山》的作者托马斯·曼曾说:我在哪里,哪里就是德国。余英  相似文献   
89.
党亭军 《前沿》2010,(13):198-200
明清著名书院的主要教学特点表现在德育为先、日记教学、教研结合、寓教于乐、关注实学、因材施教以及学举并重等七个方面。  相似文献   
90.
胡迌 《台声》2008,(6):70-73
书院是中国古代的一种独特的教育机构,有别于一般学校(官学)。最著名的四大书院是江西庐山自鹿洞书院,湖南长沙岳麓书院、河南商丘应天府书院和河南登封嵩阳书院。书院萌芽于唐,兴盛于宋,延续于元,全面普及于明清,延绵1000余年,起到社会教化(“正人心,存天理”)、知识传播(“虞山会讲,来者不拒”),学术传承(“求道问学,非书院不可”)的作用,对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相当大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