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1篇
  免费   3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4篇
法律   21篇
中国共产党   64篇
中国政治   47篇
政治理论   18篇
综合类   2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1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3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6篇
  2013年   17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8篇
  2010年   16篇
  2009年   4篇
  2008年   17篇
  2007年   15篇
  2006年   11篇
  2005年   10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16篇
  1998年   1篇
  1994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这位被称为"红色收藏家"的老人叫奚景鹏,今年73岁,一生爱好收藏.13年前从中国铁路机车车辆工业总公司退休后,更是全身心致力于此,并于1993年和1998年先后加入北京东方收藏家协会和中国收藏家协会.但他真正引起周围人们注意,却是在河南驻马店、浙江永康、陕西西安等地相继发现了1937年版本的<毛泽东自传>的时候,而各个收藏者均称自己的为"国内最早版本之一".  相似文献   
32.
古籍修复——绵亘不断继往图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东汉的蔡伦发明造纸工艺以后,纸这种物质在社会上逐渐多起来,成为书写的主要载体。东晋时皇帝曾下令,以后书写材料一律用纸,不再用  相似文献   
33.
本文就图书馆如何适应学院的发展,顺应新的形势,为高职教学和科研服务,以及图书馆面临着的困难和“藏”与“用”的矛盾,从提高文献采购质量、强化图书馆内阅功能、调整和延长开放服务时间、改进读者服务工作、认真做好新生教育工作等几个方面联系实际,阐述了图书馆如何适应学院教学工作和科研的发展,紧紧地围绕学院的中心工作,更好地发挥图书馆功能的方法和措施。  相似文献   
34.
本文分析了在网络环境下 ,人们对信息资料需求的变化 ,结合我院图书馆的实际 ,提出了图书馆藏书建设必须采取的方针和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35.
和顺图书馆为中国最大乡村图书馆之一,1924年由华侨集资兴办,为中国传统楼房建筑,前置花园,美观素雅,馆中藏书万余册,其中尤以许多古籍最为珍贵。胡适题写馆名。  相似文献   
36.
慎海雄 《党建》2013,(6):38-39
去一些领导干部的办公室,常常被他们大而气派的书架所吸引。书架里陈列的书籍,满满当当,林林总总,不少书装帧考究,价格不菲。起初,笔者认为凡是“坐拥书城”的领导干部一定嗜书如命、嗜读成瘾,时间长了,才发现“藏书”与“读书”是两回事。  相似文献   
37.
泰文军 《检察风云》2012,(21):92-93
在文人书斋中,你经常能看到藏书印和藏书票的倩影,这两者产生的意义在于,能无言地表达爱书之人和图书主人对书籍的灵犀赞美。藏书印是主人用以表示图书所有者,或表达其个性爱好而钤于古籍上的一种藏书印章,也作印鉴标记,印章形状各异,具有明显的中国文化特色。藏书票则以微形绘画,大都为木刻画的形式,贴在书籍的扉页上,这样既可以作为收藏者的标鉴,还可作为书籍的装饰品。两者都表示对图书的归属,表达个  相似文献   
38.
1、我自小酷爱读书。大约从12岁起,我有了属于自己的书架;到15岁参加工作时,已有了满满一架书。可惜的是,这批书都失散了。只有一本例外,即张默生着,丰子恺绘的《武训传》(东方书社,“民国”三十五年八月再版),随我由北京,至新疆、至山东、来太原,展转三十余年,至今仍在我的身边。这可以说是我的第一本“藏书”。我保存至今的第二本“藏书”,是1970年冬,在塔里木河边放羊时手抄的《唐宋词一百首》(底本为中华书局1961年版)。因当时此书尚属应付之一炬的“四旧”,放向书主借到已属不易;顶着寒风过放羊边抄书,其不易更难…  相似文献   
39.
新会景堂图书馆为香港侨商冯平山先生纪念其先德景堂公而创设。由1925年开馆至1938年间,规模略具,所藏图书资料65945册,部分图书甚为珍贵。抗日战争爆发,新会沦陷,冯平山先生哲嗣秉华、秉芬竭力保护景堂图书馆的藏书,安排当时的职员把部分图书疏散到乡村,部分图书运港保存,直到1949年运回新会,复办景堂图书馆。  相似文献   
40.
中国古代的藏书家是一个特殊的群体,他们为中国古籍的保存和古代文明的薪火相传,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本文拟从徽州著名藏书家鲍延博藏书的背景、藏书的来源、对藏书的整理、藏书的理念以及对后世的影响等方面入手,勾勒出一代藏书家的人生轨迹,探询其严谨的治学态度和奉献精神,展现其崇高的思想境界和人格魅力,让更多的人认识鲍廷博,了解他在中国古代藏书界的突出地位,从而进一步了解中国的藏书文化。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