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041篇
  免费   29篇
  国内免费   5篇
各国政治   16篇
工人农民   18篇
世界政治   43篇
外交国际关系   25篇
法律   810篇
中国共产党   383篇
中国政治   928篇
政治理论   254篇
综合类   598篇
  2024年   9篇
  2023年   55篇
  2022年   70篇
  2021年   51篇
  2020年   66篇
  2019年   38篇
  2018年   23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8篇
  2015年   99篇
  2014年   256篇
  2013年   208篇
  2012年   209篇
  2011年   228篇
  2010年   263篇
  2009年   254篇
  2008年   234篇
  2007年   188篇
  2006年   157篇
  2005年   138篇
  2004年   97篇
  2003年   113篇
  2002年   84篇
  2001年   55篇
  2000年   65篇
  1999年   17篇
  1998年   15篇
  1997年   9篇
  1996年   6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07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11.
王春丽 《法制与社会》2010,(33):159-159,161
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系2001年12月29日《刑法修正案(三)》在刑法第291条后新增加的犯罪类型,由于该罪在司法实践中较少适用,理论上对这一罪名的研究并不多。本文主要针对投放虚假危险物质罪在司法适用中存在的一些疑难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关见解。  相似文献   
912.
潘阳 《学理论》2008,(18):81-82
在魏晋南北朝士人的审美主体精神结构中,山水审美意识占有重要的位置。山水审美意识的进一步自觉和成熟。其文化内涵的进一步扩展,是魏晋以来的社会审美文化活动和审美主体精神发展与审美风尚演变过程中的一个突出现象,其不但积极地推动了当时的文艺创作之发展,对丰富魏晋南北朝文学、美学思想起到了异常突出的作用,而且对后世山水审美文化的发展更是产生了积极而深刻的影响。本文具体分析了魏晋南北朝时期自然审美观达到了登峰造极之势、炉火纯青之境的原因和表现形态。  相似文献   
913.
源自古希腊的模仿说一直把再现世界看作是艺术的本质特征,认为艺术应该像镜子一样完美地映照现实事物,现实主义传统正由此而生。然而,现代主义者却认为,现实主义的艺术再现不过是一种"审美假象",其背后隐藏着不光彩的意识形态控制意图,是令人陶醉于"舒舒服服的"再现内容的同时,也把人变为社会驯服的大多数。因此,现代主义艺术有着强烈的反再现主义精神,并把艺术上的反再现与政治变革联系起来,但其政治上的悖论也由此表现无遗,彻底反再现的艺术实践与其激进的文化政治主张背道而驰。  相似文献   
914.
金韵 《检察风云》2013,(15):90-93
北宋官汝窑瓷器以清雅素净、蕴蓄秀美的釉色和釉质著称于世,体现了宋代工艺美术的时代风范,宋人所追求色彩的理想境界,迎合了统治者的审美情趣。  相似文献   
915.
王丙珍 《前沿》2013,(2):110-111
在西方美学史上,审美文化的概念存在了220年;在中国文明史中,审美文化起源于各民族的远古时代,并且与生态理念紧密相关联.当下,美学从抽象走向日常生活、从中心走向边缘、从小区域走向大生态,在批判与继承中建构着当代中国生态审美文化,这不仅是文化研究与生态美学的转向,而且结合与拓展了两者研究的思路与维度.  相似文献   
916.
王夫之对艺术的本质属性提出了较为全面和系统的看法,对艺术典型化和艺术作品的社会功用问题提出了独特的阐释。  相似文献   
917.
陈玲玲 《青年论坛》2002,(4):119-120
文艺心理学是研究文学艺术创作和欣赏活动过程中的心理现象和心理规律的科学 ,亦即从心理学角度入手探讨文艺活动一般和特殊的心理规律。文艺心理学区别于一般的文艺理论的特征是 :运用心理学方法探讨文艺中的审美心理规律 ;而它区别于一般的心理学的特征是 :环绕审美本质 ,在审美与心理、社会的相关性中实现研究。本文试图分析文艺活动 (创作与欣赏 )过程中审美感受诸心理因素的功能及其相互关系。正如德国美学家弗里德兰德所说的 :“艺术是种心灵的产物 ,因此可以说任何有关艺术的科学研究必然是心理学上的 ,它虽然可能涉及其它方面的东西…  相似文献   
918.
梁海钢 《思想战线》2002,28(5):111-113
后期维特根斯坦借助语言分析 ,打破了传统美学本质主义的思维方式。他以审美活动为美学研究的起点 ,使其回归于生生不息的生活之流 ,从而揭示了其特性所在 ,并在此基础上讨论了困扰传统美学的审美魅力、审美普遍性问题 ,为美学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19.
傅守祥  应小敏 《探索》2006,(4):131-135
从唯审美的精英文化启蒙到泛审美的大众文化狂欢,当代美学逐渐走出了传统的形而上学范式,进入到新型的社会行为学范式.大众文化的审美实质是一种以"欢乐"为核心理念、以新型技术拓展想象时空的自由体验,在价值上它走出了两千多年来的形而上学迷雾,给感性的艺术化生活以较高的地位,完成了文化与审美从单一纯粹的、神性体验的精神圣祭到多元共生的、世俗生活的日常消费的巨大转换,形成了艺术(审美)与生活(现实)的双向互动和深度沟通.  相似文献   
920.
盖光 《思想战线》2005,31(4):84-89
自然生态艺术审美从生成论的视域中将文艺审美活动视为人的一种自由精神的生命体验形式,它超越人的现实存在,在最有效、最合理的层面上凸显人与自然的生态关联与生命共通感.自然生态艺术审美特征表现为"天地自然"与"人心营构"之"象"的生态生成性;"有我之境"与"无我之境"的"境界"生态本体性;"不著一字"与"浅深聚散"的"无工"生态契合性;"芙蓉出水"与"外枯中膏"的"心意"生态流转性;"观山观水"与"悦心乐知"的"主客"生态互证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