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25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6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7篇
法律   575篇
中国共产党   336篇
中国政治   656篇
政治理论   184篇
综合类   381篇
  2024年   10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9篇
  2021年   47篇
  2020年   42篇
  2019年   26篇
  2018年   14篇
  2017年   24篇
  2016年   31篇
  2015年   80篇
  2014年   181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19篇
  2011年   192篇
  2010年   189篇
  2009年   202篇
  2008年   172篇
  2007年   129篇
  2006年   78篇
  2005年   76篇
  2004年   91篇
  2003年   63篇
  2002年   31篇
  2001年   31篇
  2000年   18篇
  1999年   2篇
  199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24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51.
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在分析世界金融危机对我国造成的影响以及我国的应对之策时认为,如今,外部需求减弱,出口增长受阻,是我国积极扩大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机遇。我国扩大内需的根本宗旨是富民为本,是让13亿中国消费者的福利最大化因此,扩大内需必须要注意四个维度的安全:一是财务安全,要保证资金的投入与使用透明、高效;二是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52.
“网络荣辱观”的形成何以可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网络的虚拟性使网络伦理的建设往往只停留在理论探索阶段,而很难深入到现实操作层面。其实,任何伦理道德的建设,荣辱观的形成都是前提和必要条件,网络也同样如此,因此强调“网络荣辱观”,对网络伦理的建设将是至关重要的。本文通过“网络荣辱观”可能形成的困境分析,提出了其可能实现的条件并探索了它的实现途径。  相似文献   
153.
本文基于对网络虚拟财产概念的界定,重点通过分析当前对虚拟财产法律属性的界定中出现较大争议的物权说和债权说,提出网络虚拟财产的法律属性应界定为玩家的一种债权请求权,但包含有物权的一定特征的观点。  相似文献   
154.
曾嘉 《法制与社会》2010,(33):119-119
随着网络的飞速发展,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大量出现,虽然在实践中已经出现了盗窃网络游戏币而被界定为盗窃罪的案例,但是在立法层面,以及大多数司法实践中,侵犯网络虚拟财产的行为的还没有一个确定的法律适用模式。本文从我国学者的一些观点出发,参考当今国际上关于虚拟财产保护的规定,提出我国在规制网络虚拟财产犯罪方面的立法模式建议。  相似文献   
155.
赛伯空间中的主体技术和性/性别政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作为一种媒体,技术和网络本身并非是一种简单的信息载体,它实际上决定了某些社会内容,并正在创造新的体验和知识。本文通过一些具体事例,从性和性别的视角切入,分析网络技术特性对于性别平等历程中的反本质主义和社会性别主流化的影响和意义。  相似文献   
156.
网络政治及其两面性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网络政治作为一种新生事物,具有深刻的两面性特征。其技术性和政治性并存,民主性和狭隘性并存,低成本和高风险并存,可用性和危害性并存,挑战性和必然性并存。网络政治的发展是信息时代的必然趋势。  相似文献   
157.
贺婧  程露 《法制博览》2013,(5):252+236
伴随着网络游戏的发展,网络游戏中的虚拟财产也开始进入现实生活,成为了一个法律概念。本文着重讨论了虚拟财产的法律性质,在比较各家学说的基础上,认为虚拟财产具有物权属性。  相似文献   
158.
“侦查虚拟化”、“虚拟侦查”是伴随智能犯罪高发、计算机技术应用于侦查而来的新名词.这一新概念的提出引发了作者的思考:究竞何谓虚拟化?虚拟化这个概念在侦查中的应用是否得当?是否会带来新的问题?从“虚拟”一词的本源词义入手,对当前学界中的“侦查虚拟化”等观点进行详细解读.有助于揭去“虚拟化”的神秘面纱。  相似文献   
159.
书讯     
  相似文献   
160.
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意识形态面临着来自国际和国内两方面的挑战,这主要表现为: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对我国意识形态的挑战,我国改革开放和社会转型所带来的矛盾与冲突也制约着我国意识形态的自我认同。应对这些挑战的对策是: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意识形态建设,使我国的意识形态更彰显科学性;加快意识形态的社会化进程,增强我国意识形态的适应性;与时俱进地推动意识形态的发展,使我国的意识形态更具有包容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