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57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1篇
工人农民   13篇
世界政治   4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4篇
法律   126篇
中国共产党   203篇
中国政治   450篇
政治理论   42篇
综合类   44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7篇
  2022年   13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2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30篇
  2015年   34篇
  2014年   114篇
  2013年   91篇
  2012年   105篇
  2011年   86篇
  2010年   100篇
  2009年   63篇
  2008年   79篇
  2007年   59篇
  2006年   37篇
  2005年   39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0篇
  2000年   5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4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95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01.
期刊浏览     
北京奥运:完美开场2008年8月8日晚,北京奥运开幕式在国家体育场(鸟巢)拉开帷幕。开幕式表演展现了中国辉煌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表演将中国丰富的历史和现代元素结合起来,展现了悠久的过去与辉煌的现在。  相似文献   
102.
漳州布袋木偶戏在各级党和政府的正确领导关心支持下,在“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推陈出新”文艺方针的指引下,吸收了漳州地区较有成就的布袋戏各流派艺术之所长而熔于一炉,通过不断地改革创新和传承发展,经过历代艺人长期不懈的努力,逐步形成了表演精湛、技艺超群、风格独特的漳州布袋木偶戏艺术。它曾多次参加全国巡回演出,走遍祖国的长城内外、大江南北。  相似文献   
103.
短短的5天,桂风桂韵弥漫浦江,上海世博会广西活动周完美谢幕。5天里,来自广西的表演艺术团体为世博观众们奉献了50多场次的文艺节目表演,共吸引30多万人次前来观看。精  相似文献   
104.
李强 《工会论坛》2010,(6):136-137
戏曲表演是一种程式化、戏剧化的歌舞表演,是综合运用唱、念、做、打多种表现手段以创造舞台形象的艺术。这种歌舞表演是随着戏曲的形成发展过程、经过各个时期的发展演变逐渐形成的。戏曲表演的程式性主要表现为歌舞化、戏剧化和节奏化。  相似文献   
105.
李志军 《南风窗》2010,(9):69-69
<正>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常常会碰到类似这样的选择题(1)单位发了一场某明星的告别演唱会门票,你非常想去,但就在你准备动身去现场的时候,你得知他不会上场了,而且,一场暴风雪使道路变得很危险,在这样的情况下,你还会去看表演吗?  相似文献   
106.
皮影是对皮影戏和皮影戏人物(包括场面道具景物)制品的统称。皮影艺术,是一门集绘画、雕刻、文学、音乐、舞台、表演于一体的综合性民间艺术,有着很高的历史、文化、艺术价值。皮影戏作为我国出现最早的戏曲剧种之一,它的演出装备轻便,唱腔丰富优美,表演精彩动人,千百年来,深受广大民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107.
当精美的画卷被小心翼翼地卷起,当绚烂的烟火在夜空声势浩大地划过,北京重新回到往日的平静生活。无论是位于大兴区的北京卫戍区某训练基地,还是密云的农田尽头的三育基地里,被汗水打湿的援奥表演队员们的面庞,早  相似文献   
108.
本文从伊壁鸠鲁学派对于发展——技艺的发明和使用的独特视角,剖析其节制型发展观的理论根源和伦理意义。他们对于人和自然的认识以及对于快乐的理解,对当今社会发展具有人文启发。  相似文献   
109.
《瞭望》2008,(33)
8月21日,经国际奥委会批准的北京2008武术比赛将在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登场。中国老一辈武术家曾在1936年柏林奥运会期间进行过武术表演。时隔72年,武术争取到在奥运会期间比赛的机会来之不易。这在奥运史和中国武术史上都是第一次。此前8月8目的北京奥运会开幕式上,由来自河南登封武校的2008名少林小子表演的节目《自然》,在演绎中国传统武术文化中,像一个人在舞动,没有冲突和碰撞,有的只是和谐流畅,珠圆玉润,生生不息。这一4分30秒的精彩表演,已令世人惊艳。  相似文献   
110.
小事闹大与大事化小:解读一份清代民事调解的法庭记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以乾隆三十一年山东邹县的一起民事调解案件的法庭笔录为分析对象 ,仔细解读其中蕴涵的 ,同时也是被中外法律史学者广泛争论的若干清代司法实践问题 :一是帝国官僚的诉讼态度与小民百姓的诉讼策略 ;二是帝国衙门的纠纷解决手段 ;三是解决纠纷 (裁判 )的依据 ;四是清代法律的表达与实践。此外 ,本文不仅“深描”这份法庭笔录 ,而且把它置于广阔的帝制中国的政治结构、社会经济、日常生活、司法体制、诉讼理想和现实的语境当中进行考察。与此同时 ,受到“复调”理论的启发 ,本文在叙述风格上也作了一些尝试 ,以期通过这一文体的尝试彰显传统中国司法运作的复杂意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