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篇
  免费   0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6篇
中国共产党   6篇
中国政治   14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2年   2篇
  2015年   1篇
  2014年   2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3篇
  2011年   3篇
  2010年   2篇
  2008年   5篇
  2007年   1篇
  2006年   3篇
  2005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1年   1篇
  2000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明代万历二十三年,刚当上吴县知县才几个月的袁宏道写信给朋友说,现在已经知道人生做吏甚苦,做县令尤苦,做吴县知县更是苦上万万倍,比牛马还不如!这是为什么呢?因为"上官如云,过客如雨”,来来往往都要县令早晚接待。  相似文献   
12.
公安派是晚明诗坛的一个重要流派,公安"三袁"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文学观点,为晚明诗人的文化人格和审美品格提供了重要的文化参照。他们思想上追慕"心学",蹈袭"狂禅",崇尚自由;行为上既放荡不羁,追求适意,蔑视科举,又汲汲功名,践行政治理想。在诗歌创作上倡导反复古和"独抒性灵",追求真情、淡雅、发展变化和不拘格套。他们独特的思想行为、理论主张、创作心态和诗风特征,正是万历以来政治影响、社会变化、思想动荡和文学走向的一个典型折射。  相似文献   
13.
王春华 《现代领导》2008,(12):39-39
章士钊(1881—1973)。字行严,湖南长沙人,著名党外民主人士。他参加了辛亥革命和反袁斗争,反对封建帝制,但又出任过段棋瑞政府的司法总长兼教育总长。新中国成立后。历任政务院法制委员会委员、全国人大常委、全国政协常委、中央文史馆馆长等职。1973年春,经毛泽东、周恩来特批,以探亲名义赴香港做统战、对台工作,同年7月病逝于香港。  相似文献   
14.
他身为国民政府主席,但却被不少国民党人看作是“国府看印的”。他是辛亥革命的先驱、反袁护法的功臣、中华民国的缔造者之一,为官处世却奉行“不争权揽利,不作威作福。不结党营私”的“三不”原则。他就是林森,一个该被历史记住的人。  相似文献   
15.
晚明时期兴起的公安派文学,实质上是资本主义萌芽时期,新的社会思潮在文学及其他学术领域的直接反映。袁宗道、袁宏道和袁中道三兄弟的文学活动,集中在湖北公安成立的“南平社”,以及在北京什刹海一带成立的“葡萄社”和“藕花社”时期内。因而,应当加强对公安派诗社活动的研究。  相似文献   
16.
宋代大诗人苏东坡说过,"到苏州而不游虎丘,乃憾事也"。然倏忽的游览,人们很难感受虎丘深沉的文化底蕴。诸如虎丘曾是清末南社文人雅集,赋诗填词,激扬文字之场所,也许了解者不多;而历史上苏州市民在中秋之夜倾城阖户涌向虎丘的热腾景像,更是鲜为人知。明代文学家袁宏道有篇《虎丘记》,淋漓尽致地描绘了虎丘曲会的盛况。据文载,明月之夜,从苏州城中到虎丘七里山塘,山塘河里画舫不断,人群不绝;而中秋之夜,更是纷错交织,每至这天傍晚,苏州城中衣冠士女,一齐来到虎  相似文献   
17.
最近,浙江省作家袁亚平长途跋涉,深入到浙江省的穷乡僻壤温州市永嘉县山坑乡一小山村,为一位农村基层党支书作传,写就了长篇报告文学《为民好书记郑九万》。此书一出,立即引起了浙江上至省委书记,下至普通基层干  相似文献   
18.
明朝时,湖北公安袁姓人家有兄弟袁宏道、袁中道、袁宗道三人。三兄弟自小就跟教书先生学习。一转眼,十多年过去了,一天,先生把三兄弟叫到面前说:“凭你们现在的学识,考中进士然后谋得一官半职是件不大难的事.老师就是想听听你们是如何看待做官的。”  相似文献   
19.
知之不详,即使是文道中人,也未必了解这位“凡间仙,世中佛,无律度的孔子”。长期以来,学界对袁宏道研究堪称薄弱,过去只有《三袁传》(李寿和著)与《袁宏道评传》(周群著)。前者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三兄弟的合传,正文近9万字;  相似文献   
20.
朱文亮 《求索》2022,(4):56-65
颇富争议的《袁内阁请速定大计折》草拟于1911年12月27日,而非一般认为的1912年1月16日,并没有正式上奏。由于革命阵营12月25日突然决定重开总统选举,打乱了原定国会公决计划,迫使唐绍仪26日奏请清廷速决国体,出现“和议难期”的局面,才导致此折提前出台。辛亥革命时期,清政府的和谈策略可分为武力镇抚、国会公决、君位共和三个阶段或层次,该折体现的君位共和主张只是国会公决方案无望后的备选,其意义在于提前暴露了清方的和谈底线。当唐绍仪27日转而奏请国会公决之时,此折即迅速为代表国会公决方案的《拟恳召集宗支王公会议请旨以决大计折》所取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