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0878篇
  免费   290篇
  国内免费   92篇
各国政治   87篇
工人农民   201篇
世界政治   35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43篇
法律   6359篇
中国共产党   3559篇
中国政治   5133篇
政治理论   1725篇
综合类   3697篇
  2024年   65篇
  2023年   306篇
  2022年   277篇
  2021年   348篇
  2020年   349篇
  2019年   274篇
  2018年   110篇
  2017年   211篇
  2016年   379篇
  2015年   712篇
  2014年   1690篇
  2013年   1430篇
  2012年   1645篇
  2011年   1722篇
  2010年   1629篇
  2009年   1616篇
  2008年   1858篇
  2007年   1193篇
  2006年   1026篇
  2005年   958篇
  2004年   768篇
  2003年   702篇
  2002年   651篇
  2001年   539篇
  2000年   488篇
  1999年   123篇
  1998年   51篇
  1997年   34篇
  1996年   13篇
  1995年   13篇
  1994年   11篇
  1993年   7篇
  1992年   11篇
  1991年   10篇
  1990年   8篇
  1989年   8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2篇
  1986年   1篇
  1985年   5篇
  1984年   4篇
  1983年   4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2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901.
本文从农村金融结构发展的视角,论述了农村金融领域村镇银行、贷款公司和农村资金互助社等新型农村金融机构的制度安排与发展战略,并且对小额贷款公司的制度特征、发展前景和非正规金融的规范引导及规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相似文献   
902.
关于社会监督的几点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党中央提出要"充分发挥各监督主体的积极作用",其中包括要"切实加强社会监督".对此,从这种监督的主体和客体、地位和作用、对策和思路等三方面进行思考,必须准确回答三方面的问题:一是思考社会监督的主客体,解决的是谁来监督和监督谁的问题,即社会监督的主体是社会,而政党、国家(政府)则是社会监督的客体;二是思考社会监督的地位和作用,回答的是为什么监督的问题,相对于政党和国家内部的监督,社会监督是外部监督、自下而上的监督和多数人的监督,更是直接监督和积极监督,人民群众是开展监督的"依靠力量";三是在思考社会监督的对策和思路中,要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落实社会监督.  相似文献   
903.
文章分析了成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的基本情况及不完善的地方,借鉴国内外的经验,对建立和完善成都个人信用体系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904.
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原则,反映并维护广大劳动人民的意愿和权益,一直是马克思主义及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即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生成与发展的重要依据和准则。人民主体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一贯奉行的价值目标,是中国共产党人孜孜不倦的政治追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主线。邓小平理论的形成是以关注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为起点的;始终代表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落脚点:以绝大多数人民的利益为本是科学发展观的核心要点。  相似文献   
905.
在中国深度老龄化社会加速到来之际,社区居家养老模式的作用日益凸显。文章依据多元福利主义关于多元主体功能分担的原理,分析了中国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多元主体(政府-社会-市场-家庭)之间功能冲突的现状。基于此,从多元主体责任分担的视角构建了四主体相互依赖的发展路径:要求政府在养老服务市场的引导中做到放权不越位,充分发挥社会组织的专业特长,坚持市场在服务配置中的基础性作用,培育老年人及其家庭的主动消费意识。总之,四主体良性互动和分担的居家养老服务市场的培育有赖于服务需求分级分类管理和充分竞争的养老服务市场的培育。  相似文献   
906.
民法总则关于民商主体界分的整体制度设计因自然人与法人的不同而分别遵循了不同的逻辑标准,但都直接体现或隐含了“营利性目的”的内涵。民法总则民商主体界分制度在概念使用和标准贯彻上存在逻辑缺陷,进而导致实践中可能面临诸多难题。可行的完善思路是对商自然人的主体制度建构采取由基本法确立营业权和由单行法规定具体规则的方式;用“组织”作为主体概念统领“法人”和“非法人组织”;将商组织的具体制度纳入民法典专编或者商事基本法加以规定,并且在民商主体界分时采取法律判定与事实判定相结合的模式。  相似文献   
907.
文章基于行业场域中制度同形的视角分析了三鹿事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文章认为,三鹿事件不是个案,就三鹿谈三鹿,很难形成对三鹿事件全面、科学的认识。文章从强制性同形、模仿性同形与规范性同形三方面论述了行业场域在三鹿事件中的地位,还原三鹿事件发生时整个行业的生态。  相似文献   
908.
李勇 《德国研究》2019,(1):100-110
在德国的历史上,规范审查权总是由法院行使。在尚未创制成文宪法的神圣罗马帝国封建时代,法院已经享有审查规范性文件的权力。德国宪政化进程中的法律规范审查制度的演变可划分为君主立宪时期、魏玛共和国时期和1949年开始的《基本法》时期三个不同的阶段。与1949年的《基本法》相比较,《德意志帝国宪法》(1871)和《魏玛宪法》都未确认具体审查模式,也未将议会制定的法律纳入审查的对象。整个法律规范审查制度的演进特点,体现为从单一审查往全面审查、从维护皇权到保护民权的嬗变过程。  相似文献   
909.
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关系是重大的理论问题.在马克思诞辰200周年、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真正传播开来逾百年之际,有必要深化认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的“会通”现象和问题.“会通说”是三十多年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之谜”的主要解答模式,有合理性,也有局限性.从内在机理上看,“会通说”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解谜是不彻底的,文化客体间的“会通”只是基础,文化主体的“接受”才是关键.从文化观角度看,立足于狭义文化观立场的“会通说”,并不能完整系统地反映和建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文化逻辑.从广义即马克思主义文化观可见,由文化的“会通”进到实践的“结合”,是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文化矛盾运动展开的两个基本环节,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文化逻辑的主客体辩证法.“主体接受论”是对“会通说”的合理继承和深化,它更全面完整地展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辩证法.  相似文献   
910.
为掌握规模化生产经营主体和“三品一标”农产品质量安全状况,依法规范农产品生产经营行为,确保食用农产品消费安全,根据《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和《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办法》规定,2013年10月至12月,我部组织相关农产品质检机构对蔬菜、果品、茶叶等食用农产品进行了一次农产品质量安全国家专项监督抽查。现将有关结果通报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