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736篇
  免费   13篇
各国政治   8篇
工人农民   11篇
世界政治   16篇
外交国际关系   17篇
法律   139篇
中国共产党   160篇
中国政治   257篇
政治理论   48篇
综合类   93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16篇
  2022年   18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11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7篇
  2017年   7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2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76篇
  2012年   68篇
  2011年   70篇
  2010年   67篇
  2009年   75篇
  2008年   62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9篇
  2005年   35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9篇
  2002年   12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6篇
  1998年   3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7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51.
职业倦怠(burnout)指个体在工作重压下产生的身心疲劳与衰竭的状态。一些心理学家把对工作上长期的情绪及人际应激源做出反应而产生的心理综合症称为职业倦怠。一般认为,职业倦怠是个体不能顺利应对工作压力时的一种极端反应,是个体伴随于长时期压力体验下而产生的情感、态度和行为的衰竭状态。  相似文献   
552.
553.
基于对义务与权利对等原则的深切体认,激进女性在民国初创时要求女子参政权.由于《申报》、《大公报》、《民立报》等十多家报纸合力报道与推动,女子参政运动被打造成舆论热点,轰动一时.男性作为操笔的主体,对女子参政运动者的视觉再现渗透着男权立场和性别偏见,或将她们再现为“暴徒”,或渲染其“情绪化”,或将其行为“道德化”,使女性沦为被凝视的“他者”.对此,她们没有缄默,而是奋起反击,或笔战,或向报刊投书,或自办女报,不仅消解了报人言说带来的负面效应,也为女性由“被看者”转变为主动“发声者”开辟了话语空间.  相似文献   
554.
第7期专题报道《往事如妍》策划精心,视角新颖,编排颇具匠心。全文围绕“十”字做文章,从十件大事、十次回眸、十年之变、十种对象、十种声音等角度,全方位、多层次地反映香港回归十年可喜的发展轨迹,图文并茂,生动传神,真实可信。报道首页设计恢弘大气,全景式的照片折射出香港的繁华,很有感染力和视觉冲击力。  相似文献   
555.
奥顿伯格美 《党课》2007,(5):F0002-F0002
奥顿伯格是美国雕塑家,西方现代艺术流派“创始事件”和“波普艺术”的领军人物。他常以人们熟知的日常生活用品为题材,并将其巨型化,所创作出的超现实主义风格作品,具有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并且蕴含着对现代社会的批判和对人类未来的担忧。  相似文献   
556.
人在运动训练到一定的时候会出现人的整个机体能力暂时降低的现象,这种现象即为运动疲劳。大体分为神经疲劳、肌肉疲劳、正常疲劳、积蓄疲劳、全身疲劳、局部疲劳等等。虽说疲劳反应是正常的生理现象,是运动训练的必然反应,但我们还是必须了解运动性疲劳产生的原因和消除疲劳的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在训练和比赛过程中尽可能防止疲劳(即运动能力下降),推迟疲劳的出现,同时采取措施积极消除疲劳,以保证正常的训练和比赛成绩的提高。  相似文献   
557.
视觉艺术中的线从远古走来,深深地影响了当今摄影的构图,成为摄影构图中不可或缺的元素,丰富了摄影人的表现手段,并成为摄影人永远研究、探讨的对象。  相似文献   
558.
现代人几乎每天都离不开电脑。但是,许多应用软件的背景,尤其是网页的底色通常被设定为刺眼的白色,看得久了,眼睛就会出现疲劳、酸涩,甚至流泪的现象。  相似文献   
559.
当代东亚威权主义模式体制性疲劳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鑫 《国际观察》2003,(1):54-61
20世纪60、70年代以来,不管是繁荣还是危机,东亚地区(以新兴工业化国家为主)以其独特的发展模式而受到世界瞩目。这其中,威权主义模式的政治取向尤其受到关注。本文拟从政治发展的视角,结合公共选择等经济学理论,对其存在的内在逻辑以及体制性疲劳的困境进行分析,并试图简单勾勒出该模式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方向。  相似文献   
560.
运动性疲劳的消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资料与教学训练实践,根据疲劳产生的机理,利用主观感觉和生理生化指标来判断运动性疲劳发生的原因,以及恢复消除疲劳的方法。从而总结出几点切实有效的消除运动性疲劳的观点,有助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和教练员的训练方法的改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