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3篇
  免费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1篇
法律   49篇
中国共产党   3篇
中国政治   22篇
政治理论   3篇
综合类   5篇
  2023年   3篇
  2021年   3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3篇
  2016年   1篇
  2014年   4篇
  2013年   2篇
  2012年   7篇
  2011年   10篇
  2010年   24篇
  2009年   6篇
  2008年   3篇
  2007年   3篇
  2006年   2篇
  2005年   3篇
  2004年   1篇
  2003年   1篇
  2002年   1篇
  2001年   2篇
  2000年   1篇
  1999年   2篇
  1997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51.
《中国司法》2010,(10):18-19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了完善人民调解制度,规范人民调解活动,及时解决民间纠纷,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根据宪法,制定本法。  相似文献   
52.
本文采用均匀设计法,对30余种实验室常用溶剂进行了优化选择。试验了单一及混合溶剂对圆珠笔油墨字迹的溶解情况。最后选择出溶解量适中、溶解速度适中及新旧笔迹油墨溶解判别较大的溶剂作为溶剂溶解示进行圆珠笔油墨字迹书写时间鉴别的优选溶剂。  相似文献   
53.
1976年颁布的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正处于时代的转捩点上。德国的行政程序法是由总则性法典、部门(领域)法典和特别法以阶层模式构成的体系。法典化理念在立法现实中是动态的和周期性的,立法史随着法典化理念波动,其是以法典化、解法典化和再法典化为轴心的辩证发展过程。法典具有法的统一化、定向和稳定化、精简规范等功能,但同时其自身也具有割裂风险、过时风险、固化风险等弱点。近年来,德国的行政程序法出现了解法典化的趋势,包括水平的解法典化和垂直的解法典化。德国联邦行政程序法在再法典化的过程中,需要再次反思一般行政(程序)法的秩序理念与结构化能力。  相似文献   
54.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我受国务院的委托,现对《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草案)》作说明。  相似文献   
5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由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六次会议于2010年8月28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11年1月1日起施行。  相似文献   
56.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对人民调解法(草案)进行了初次审议。会后,法制工作委员会将草案印发各省(区、市)、中央有关部门和部分法学研究机构征求意见。中国人大网站全文公布草案,向社会征求意见。法律委员会、内务司法委员会和法制工作委员会联合召开座谈会,  相似文献   
57.
目的研究脱氧核糖核酸酶I(DNase-I)纯化结合碱性裂解法提取混合斑精子DNA的方法在法医学中的应用。方法收集79份性犯罪案件混合斑检材,分别用DNase-I纯化结合碱性裂解法和差异裂解法提取精子DNA,采用STR荧光标记复合扩增体系进行16个STR基因座分型,并比较检验结果。结果应用DNase-I纯化结合碱性裂解法提取精子DNA,64例检材分型成功;应用差异裂解法提取精子DNA,57例检材分型成功;两种方法比较结果存在显著性差异(P=0.039),DNase-1纯化结合碱性裂解法提取精子DNA的STR分型成功率更高,成本低廉。结论DNase-I纯化结合碱性裂解法提取混合斑精子DNA可提高检验成功率,操作简便,快速,易于自动化,适于法医学个体识别鉴定。  相似文献   
58.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已于2011年1月1日开始正式实施。作为我国人民独创的化解矛盾、消除纷争的纠纷解决方式,人民调解被西方国家誉为“东方一枝花”。2010年8月28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调解法》,以法律形式将定西法院在全国首创并实践了近4年的人民调解协议诉前司法确认机制上升到立法层面,这是...  相似文献   
59.
近十年来,我在民事诉讼代理中,一改过去诉讼代理没有调解义务的习惯做法,巧妙地运用单线和互动调解法,提高了法律服务的水平。2006年度为原告代  相似文献   
60.
从20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以来,能耗作为世界各国关注的共同话题,已经成为国家制定经济政策、产业发展战略和经济发展目标的重要参考。作为最常用能耗指标的能源强度,得到了众多学者广泛的研究兴趣,他们从不同视角对能源强度进行探讨并得到许多研究成果。为了进一步推动该问题研究的深入进行,本文以能源强度概念为内核,分别从能源强度实证研究、能源强度潜力、能源强度趋同性和相关能源强度的政策等方面对已有的学术研究进行了梳理和评述,揭示能源强度的研究在理论的系统性和应用性上仍有拓展的空间;对于中国区域间的能源强度差异的研究正在成为一个热点的课题,而全要素能源效率的评价和应用研究方兴未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