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579篇
  免费   28篇
  国内免费   22篇
各国政治   110篇
工人农民   19篇
世界政治   123篇
外交国际关系   163篇
法律   200篇
中国共产党   658篇
中国政治   1210篇
政治理论   464篇
综合类   682篇
  2024年   20篇
  2023年   114篇
  2022年   61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40篇
  2019年   118篇
  2018年   41篇
  2017年   89篇
  2016年   139篇
  2015年   206篇
  2014年   447篇
  2013年   304篇
  2012年   369篇
  2011年   308篇
  2010年   253篇
  2009年   206篇
  2008年   185篇
  2007年   142篇
  2006年   120篇
  2005年   73篇
  2004年   61篇
  2003年   37篇
  2002年   39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17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2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71 毫秒
31.
主客观阶层不对应问题由来已久,本研究提出从身份到阶层的路径,并从标准和认同两个角度进行探讨,通过CGSS2013的数据发现,主客观阶层不对应,不仅与低位的身份认同和中低位的阶层认同有关,也与客观分层标准与主观分层标准不对应有关。绝对客观指标更能解释主观身份,而相对客观指标更能解释主观阶层。此外,客观身份通过主观身份间接影响主观阶层,制度结构的调整可以改变身份认同乃至阶层认同。作为客观阶层地位的主观反映,对主客观阶层不对应问题的进一步阐释和分析,有助于加深对国民社会心态的认识,增强社会凝聚力。  相似文献   
32.
智能传播时代,在定制化信息传播模式、算法过滤机制和选择性接触行为的多重影响下,公众极易被带有强烈自身偏好特征的同质化信息所裹挟和淹没,自缚于“信息茧房”之中。以其空间的封闭性、内容的片面性和传播格局的割据性,“信息茧房”不断重复和强化着人们的认知偏差,排斥异质信息与观点,阻滞社会信息正常流通,从而使主流意识形态面临影响力、凝聚力和引领力弱化的困境。化解“信息茧房”对主流意识形态认同造成的负面影响,需要从话语构建、技术把控、平台监管以及民众媒介素养培育等方面多管齐下,不断提升主流意识形态的话语竞争力,疏通信息传播渠道,用主流价值导向驾驭平台“算法”,不断优化网络生态,全面凝聚网络空间主流意识形态认同。  相似文献   
33.
文化认同与东盟合作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文化认同是东盟合作的基础.所谓文化主要是指价值观.在国际关系中,这种价值观具体表现为国家应该如何追求安全与财富.东盟国家的文化认同具体表现为对东盟方式的认同,这体现为三个方面:即不干涉内政原则、协商一致原则和组织机构的非正式性原则三个方面.东盟国家之所以会有这种认同,主要是由其所处的安全环境所决定的.这种文化认同是东盟取得重要成就的关键,但在今天却面临着挑战.  相似文献   
34.
二战后初期印尼华侨爱国高潮与国家认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认为二战后初期印尼华侨民主爱国运动是循着胡愈之提出的关于华侨的国家认同问题、华侨爱国运动与华侨任务的二重性问题的思考和实践道路而展开的,它推动了历史车轮前进。  相似文献   
35.
以 2 0世纪 4 0年代的台湾小说为研究对象 ,分析日本殖民统治末期的文化统治策略如何在特殊的战时体制下形成精神上的高压 ,而被异族支配的台湾知识者对于当时现实如何认知 ,并由此产生何种形式的反抗。呈现于小说当中的两种文化想像 ,其一是试图在审美的层面上重建汉民族的文化自尊 ;其二是隐晦地表达有别于殖民者意图的新的文化理想。这两者都比较真实地反映了日据时代台湾知识者的精神状态。对这一精神状态的分析 ,有助于从学理的层面上厘清身处现实困境当中的近代东亚的知识者纠缠不清的政治问题、民族问题、文化问题和阶级问题  相似文献   
36.
马寿荣 《思想战线》2003,29(4):89-92
长期以来,昆明顺城街回族社区居民共同的宗教生活,促成了他们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维系了回族社区的存在。但在现代文化的冲击和都市文化的濡化下,该地区居民的宗教信仰和宗教活动也发生着不断的变化,出现了中老年人对伊斯兰教更虔诚,对本民族的文化认同感增强,而年轻人却与之相悖而行的状况。  相似文献   
37.
政治合法性:共产党执政建设的重要课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执政能力”的增强和提高,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研究和利用“执政资源”的程度。政治合法性被普遍认为是执政的重要资源之一。政治合法性不是天然的和一成不变的,弄清楚合法性生成的基础和出现合法性危机的原因,以及制定共产党执政合法性的主要策略,对国家长治久安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38.
略论宗教的族群认同和族际排斥功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徐红霞 《前沿》2005,(9):242-244
宗教在民族形成、民族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宗教本身所具有的认同性和排他性,使之在民族层面表现为特殊的族群认同和族际排斥功能。  相似文献   
39.
本文通过对民主和民族一般关系的分析,指出了民主与多民族国家之间的张力和冲突。其中包括:民主制度的“多数原则”同少数民族权利之间的矛盾,民主的表达沟通机制同民族语言差异之间的冲突,一体的民主政治与多元的民族文化之间的张力。如果多民族的状况与民主制度安排之间不能实现适当的协调,要么就是民主难以实现,要么就是民族分裂。为此需要从进一步保障少数民族权利,同时加强民族融合,提高国族认同,以及创造新的民主机制等方面入手,来解决多民族国家的民主整合问题。  相似文献   
40.
执政能力建设视野中我国政府再造的路径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始于20世纪80年代的“政府再造”运动是为了挽救政府公共行政的合法性危机而兴起的,而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目的在于巩固党的执政合法性地位,二者具有内在的逻辑一致性,其共同的旨趣在于获得政治认同。一个民主、高效、负责的政府既是“政府再造”的目标所在,也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的旨归。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应有的路径是:一方面建立党政之间的法理性关系;另一方面在借鉴西方政府变革理论的基础上确立我国政府再造的价值取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