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125篇
  免费   6篇
世界政治   23篇
法律   433篇
中国共产党   14篇
中国政治   231篇
政治理论   33篇
综合类   397篇
  2023年   11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15篇
  2020年   21篇
  2019年   15篇
  2018年   3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54篇
  2014年   97篇
  2013年   85篇
  2012年   80篇
  2011年   96篇
  2010年   69篇
  2009年   68篇
  2008年   72篇
  2007年   56篇
  2006年   74篇
  2005年   61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34篇
  2002年   45篇
  2001年   41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9篇
  1997年   6篇
  1996年   1篇
  1984年   1篇
  198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131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71.
讯问实践中,侦查人员所使用的各种讯问方法中,情感感化是使用频率最高的,而且实际功效也是非常明显的。情感感化作为一种重要的讯问方法,有其自身特有的和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有效地运用情感感化方法,能够获取犯罪嫌疑人的真实口供,挖掘出新的线索,查清案件事实。然而,已有文献资料对情感感化的论述比较粗略,缺乏深入的理论研究剖析,多是一些经验性的总结,尤其是在情感感化具体方法这块比较空白,对该方法的实用价值评估过低。  相似文献   
72.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我国刑事诉讼法规定的几种侦查取证行为之一,在侦查实践中也成为每个刑事案件的必经阶段。侦查讯问有可能成为案件侦破的有效措施,彰显法律的正义和建塑警察的良好形象;也可能由于非法讯问导致冤假错案,损害法律的权威和败坏警察的形象。侦查讯问是一个蕴含丰富内容的研究课题,而这种"丰富内容"就源自侦查讯问中存在的诸多矛盾。厘清其中矛盾及其背后的原因,是侦查讯问理论及实务研究的逻辑起点及必然的路径。  相似文献   
73.
侦讯用证问题在现有侦讯教材中的论述存在诸多不足。从现有教材的问题和侦讯实际出发,应在侦讯对策用谋的辩证性中研究侦讯用证的对立统一性。以正面用证和侧面用证、明示用证和暗示用证为例,应该重视侦讯用证技巧定义的准确性;以部分用证和整体用证、混杂用证和单独用证为例,用证技巧应该源于侦讯活动的实际;以部分用证和整体用证、补充用证和事前用证、演化用证和原貌用证、点滴用证和包围用证为例,应从辩证用谋的角度去研究侦讯用证的技巧性。总之,提高用证效能,有赖于侦讯用证技巧的组合与谋略的引导。  相似文献   
74.
雷越 《法制与社会》2011,(16):79-80,82
在司法实践中,犯罪嫌疑人翻供的现象时有发生,严重影响司法工作的正常开展。本文通过分析致使犯罪嫌疑人翻供的原因,并尝试提出相关的解决方案,以有效地减少讯问中翻供现象的发生。  相似文献   
75.
沈刚 《党建文汇》2007,(4):30-30
这个案件被定为“编发短信,威胁省委领导,干扰和破坏市委换届选举”。 杜欣开始并不承认自己做了这件事,但事实上他经不起查,在三天之后,就败下阵来并全面崩溃,对查案人员的讯问有问必答。他会在睡觉中间醒来时举手报告说还有问题要交代。  相似文献   
76.
讯问时空环境,也叫场境,即讯问言语活动所发生的时间、地点。侦查讯问的时空环境是讯问言语环境的一种,它是不属于讯问言语活动之内,但又与之有密切相关,不可或缺的因素与条件。时空环境对讯问活动有着重要的影响,在讯问中要注意加以控制和运用。  相似文献   
77.
<正> 五、公民参加讯问、辩认和其他侦查行动在现场进行讯问、对质、辯认、审查证言过程中的任务,就是从那些了解案件重要情节的人那里取得最充分的符合实际的证言或陈述。正如前面所说过的,勘查和搜查的目的就在于查明那些具有证据意义的物体和情况的性  相似文献   
78.
A·列维  王长国 《中外法学》1981,(5):74-75,77
<正> 侦讯过程中使用审讯录音的技巧,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审讯的性质以及录音和播放录音的技巧。审讯时使用录音有个很大的好处,就是能把被审讯者的供词和回答方式最完整地记录下来。因为使用了录音,被审讯者就不再担心记录时漏掉什么重要情况了,再说,也不必在审讯过程中作什么草记了。而且,甚至进行长时间的审讯,也不必为了记录(即便是草记)供词  相似文献   
79.
关于"沉默权"问题的理性思考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许多案例表明,如果赋予犯罪嫌疑人以沉默权,将给侦查破案造成不利的影响,最早确立沉默权的英国从多年的司法实践中发现沉默权规定不利于查明案情,于1994年对沉默权制度作了重大修改.美国对实施了30多年的"米兰达规则"也提出了疑问,并通过判例规定了"米兰达规则"的若干例外.我国的"坦白从宽,抗拒从严"政策的精髓在于鼓励有罪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坦白认罪,允许其进行无罪或罪轻的辩解,但不承认犯罪嫌疑人、被告人有沉默权.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其实际意义就是限制警察的讯问权.我们不主张沉默权,并不意味着警察在讯问犯罪嫌疑人时可以不受任何限制.虽然在某些案件中,口供是必不可少的重要证据,但我们必须坚持严禁刑讯逼供或以威胁引诱、欺骗等非法方式逼取口供.刑事诉讼证据较之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要复杂得多,如果再赋予犯罪嫌疑人沉默权,则无异为侦查工作设置障碍,将造成案件久侦难破.  相似文献   
80.
讯问犯罪嫌疑人是侦查人员调查取证、查实犯罪事实主要的侦查方式,因为犯罪嫌疑人实施了犯罪行为,其如实的供违内容体现犯罪全过程,基于此侦查人员都采取多种行之有效的讯问方式,从犯罪嫌疑人口中获取信息,进而扩太取证范围,来查清犯罪事实,因此,在侦查过程中讯问犯罪嫌疑人是必不可少的。从实践角度上讲,讯问犯罪嫌疑人在审查起诉工作申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