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008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0篇
工人农民   10篇
世界政治   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48篇
法律   85篇
中国共产党   272篇
中国政治   363篇
政治理论   78篇
综合类   119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6篇
  2021年   9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5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4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32篇
  2014年   112篇
  2013年   84篇
  2012年   90篇
  2011年   114篇
  2010年   99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3篇
  2007年   74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3篇
  2004年   34篇
  2003年   16篇
  2002年   16篇
  2001年   12篇
  2000年   21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2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81.
“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促进以城带乡、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协调发展”是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对基层党建工作提出的一项重要要求。为了践行这一精神,海城市委从全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实际出发,积极顺应城乡一体化趋势,创新工作思路,精心设计开展了以“百个机关包百村、百家企业帮百村、百名青年干部驻百村”为内容的“三百工程”活动,  相似文献   
182.
“诗文补贮是黄宗羲史学思想的一大特色。虽有一些论著涉及此点,但细究内中意蕴者并不多。本文从黄宗羲的“以诗补史之阙”、“诗道”包容“一人性情,天下治乱”、“叙事之文补史之缺”、“铭者,史之类”等主张入手,作了详尽的探究。黄宗羲的这些主张大大地丰富并深化了史学与文学之间互补关系,且可以“诗文补史”说概括之。  相似文献   
183.
林良多 《法制博览》2011,(12):76-76
美国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退休华裔物理学荣誉教授林良多(Duo-Liang Lin)在美国《华盛顿邮报》上发表了一首英文诗《你们究竟要我们怎样生存?》,随后在互联网上热传并引起中西方网友热议。这首诗表达了许多美籍华人长期以来内心的压抑和愤慨,  相似文献   
184.
中国象征主义诗歌是中国新诗创作流派中的一支,从20世纪20年代中期以李金发、王独清、穆木天为代表的初期象征派,到30年代以戴望舒为代表的现代派,短短几年,在中国现代诗歌史上占据了重要的一席。  相似文献   
185.
诗是否可译,争论由来已久。不少中外学者都提出过不同观点。无论从"传神达意"还是从"形式音韵"看诗的翻译的确很艰难。然而,诗并非不能翻译。通过对优秀译诗赏析,从诗的翻译的"艺术性"和"科学性"辩证统一的角度,我们对诗的可译性问题可以出"诗难译,但可译"的答案。  相似文献   
186.
苏东坡,北宋一代文学巨匠,他的作品一直是后代学者关注和研究的重要对象,并取得可喜的成果。本文则另辟其径,择取苏东坡的部分民俗诗为代表,试图从民俗学的视角去探析其诗歌背后相关的民俗文化及内涵,从而感受其中多姿多彩的民俗、民风、民情,并有助于进一步理解诗与生活,诗人与民族文化传统的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87.
自1979年起,罗章龙开始发表回忆文章,并披露毛泽东1918年赠他一首七言古诗。在后续的文章或回忆录中,他又披露自己与毛泽东的诗交,这为学界了解毛泽东青年时代诗词活动的多样性提供了材料。但也正因为是回忆资料,当事人毛泽东又去世,别无旁证,对罗章龙凭记忆录写的毛泽东作品应该更认真对待,核实印证,尽可能地接近历史真相。从执笔主体看,它们都出自罗章龙笔下。毛泽东七言诗是否真实存在?并且其还在邓伍文“恳谈”之后作了修改,这到底算毛泽东的作品,还是罗章龙与毛泽东的合作作品?罗章龙忆及自己与毛泽东1918年赴北京经许昌时的联句七绝《过魏都》是否有其实?他的诗集《椿园诗草》一书并未收入或附录此诗。罗章龙回忆与毛泽东同游岳麓山、朱张渡时,称“我们作了诗”,但所作的五律《初登云麓宫》收入了《椿园诗草》中。笔者认为,罗章龙所忆的毛泽东赠诗,无手迹为证,无抄件,无旁证与佐证(其妹妹不能算证人),其真伪值得再研究,诗句的改动之举近乎荒唐。而所谓罗章龙与毛泽东联句而成七绝《过魏都》、五律《初登云麓宫》,其所忆不实已基本清楚。  相似文献   
188.
柏拉图在其对话录,尤其是在《伊翁》和《国家篇》中提供了两个看似截然相反的对诗歌的评价。而对柏拉图在相关文本中对于"神"这一概念的使用的考察,不仅消解了文本中的这一矛盾,而且也揭示了柏拉图真正的目的在于一步步降低诗人在城邦中的地位,并最终确立哲学对于诗歌的统帅。  相似文献   
189.
善待中年     
汪亭 《工友》2015,(2):56
周末,赶一趟绿皮火车回了老家。年少求学时,回家很频繁。有漫长的寒暑假,各种闲散节日及周末,还有一颗思乡的少年之心。而今中年,客居异地,又成家立业。每每想回家,总因种种俗事被耽搁。人到中年,回到老家已然有些生疏。静谧的山夜,卧躺老旧的木板床,辗转无睡意。从落满灰尘的书柜上,找出一本高中写的日记,纸张泛黄,字迹深陷且有些模糊。来回翻阅时,看到了一张十年前的自照。背靠葱郁的群山,  相似文献   
190.
很多年后,教授程千帆依旧记得求学时那精彩一幕:他有天到老师胡小石家里,胡小石正为学生讲读柳宗元的七绝诗《酬曹侍御过象县见寄》。讲着讲着,胡小石便捧起书吟诵起来,念了一遍又一遍。五六遍之后,胡小石把书一摔,说道:“你们走吧!我把什么都告诉你们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