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29篇
  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2篇
外交国际关系   6篇
法律   17篇
中国共产党   68篇
中国政治   90篇
政治理论   27篇
综合类   18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3篇
  2021年   2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2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4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21篇
  2013年   18篇
  2012年   21篇
  2011年   24篇
  2010年   17篇
  2009年   21篇
  2008年   21篇
  2007年   14篇
  2006年   23篇
  2005年   6篇
  2004年   7篇
  2003年   2篇
  2002年   3篇
  2001年   3篇
  2000年   3篇
  1996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23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31.
张锋 《人民公安》2013,(15):34-34
我一直认为,在所有关于“书”的词汇中。“书香”是最有诗意、最富美感、最具想像空间的。我对书的喜爱可以说是与生俱来。直到现在我还依稀记得自己在简陋的茅草屋里、昏暗的油灯下津津有味地阅读的场景。在物质极度匮乏的年代,那时的生活怎一个“苦”字了得,但每每捧起书本,就有扑面的清香袭来,身心之舒畅、精神之愉悦非局中人能体味。  相似文献   
32.
梁迎春 《各界》2013,(8):67-68
路扫饥寒迹,天哀志气人。休零离别泪,携手入西秦。《同夫游秦》这首诗从题目上看就是一名女子所作,因为有“同夫”二字。味其诗意,此女子也非娇滴滴地整天就会粘着老公哭闹的那种。说来大唐时的女子这种类型的本就不多,而这位女子更是出语慷慨:“路扫饥寒迹”,虽身处饥寒之中,却执着前行,把一路饥寒留在身后,似乎在说只要走过这条长路就可以扫去饥寒潦落的窘境。  相似文献   
33.
棉花     
如果棉花就是棉株所开的花的话,这种植物的名称多么富有诗意,它是汉语中最美好的词汇之一。我在心里已经不止一次地感谢过那个为它命名的人。为棉花命名的人,是那种朴素到词穷的诗人,是富有儿童心智的农民。他指着一个个棉桃,想到了白云一样柔软的丝絮,这是他的花朵,那么就叫棉花。在我所认识的庄稼中,用“花”命名的只有这一种。在庄稼的命名中,谷、稷、菽、粮,仍然保留着单音节的古音,古人说话或许是铿锵的,现在听来僻而拗。而棉花充满生活气息,像童话。棉──这个音多么温软悠长,带着女性的柔婉,而花是儿童们最喜欢的一个…  相似文献   
34.
仿佛一个异乡人,在导游的引领下,先是没人铺满缤纷野花的小径,踩着湿漉漉的古道徘徊;在向着高峻的山巅前行中,只能领略不变的山风和月色,喟叹自己努力喘息的声音;但是,渐渐的,当他们置于山巅时,尽收眼底的一切,都在变化着:安静的山峦,隐含着岁月的沧桑;流逸的秀色,暗涌着诗意的浪漫,这时刻,观光者内心灵动的情怀,  相似文献   
35.
著名数学家、教育家,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中国科学院院士,复旦大学数学研究所名誉所长、数学科学学院教授谷超豪同志因病医治无效,于2012年6月24日在上海逝世,享年87岁。  相似文献   
36.
行万里路,写万卷诗,是古代文人所追求的境界。王驰在诗集《一路奔波一路歌》中记录了自己足迹所到之处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播撤至真、至善、至美的种子,催放出了真挚的诗情和浓郁的诗意的美丽花朵;这些从心底弹出来的动人乐章集兴怀、记游、记事、交谊、记忆于一瓯,“兴观群怨”于一体,于景物之中见人性,于生活之中见哲理,于平淡之中见真情,给人以极具价值的人生借鉴和反思。  相似文献   
37.
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歌声,都能成为一种人类的文化:不是每一种民族的服饰,都是穿在身上的史诗;不是每一个地方,都有包容万象之美,各美其美、美美与共;……这里有体现了“和”的哲学的侗族大歌,这里有用美丽回答苦难的坚强的苗族,这里有诗意地栖居的历史风景,这里有古代中国的精神缩影。这里的30多个民族和谐共生。  相似文献   
38.
正因为阅读,生命溢出芬芳;因为阅读,生活诗意奔放!4月23日,四川省2016年"书香天府全民阅读"暨泸州市全民阅读活动启动仪式在泸州市江阳公园隆重举行。四川省政协副主席王正荣在启动仪式上说,阅读决定了一个民族的精神脊梁,反映了一个社会的精神面貌,影响着未来的走向。要把学习作为一种追求、一种爱好、一种健康的生活方式,做到好学  相似文献   
39.
从人类的具体生存境遇出发解决理想和现实的关系问题,探求人类生存的终极意义,是人类永恒的主题。人作为精神存在物,在满足生存需要后,还要为精神需要而努力。现代物质文明的高度发展,使人们逐渐失去精神栖居的理想家园,孤独,冷漠,分离,焦灼,隔膜等,正在一步步侵蚀着人们的灵魂。《一屋俩婆孙》以平凡的温情故事,演绎了一部现代文明的寓言,凸显了现代物质文明与人类精神归宿这一深刻的矛盾,显示出人们在这一问题上的焦灼与期待。  相似文献   
40.
意境与境界,是老生常谈的问题.但对这两个概念的外延和内涵的界定与分析,尚存在诸多争议.文章认为,意境说的理论源头是诗言志说与比兴说,作为美学范畴,意境或境界即诗歌艺术形象;作为哲学范畴,境界则指人生境界,其最高形态是一种诗意的存在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