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865篇
  免费   3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9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7篇
外交国际关系   33篇
法律   40篇
中国共产党   332篇
中国政治   279篇
政治理论   72篇
综合类   91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10篇
  2020年   7篇
  2018年   5篇
  2017年   8篇
  2016年   14篇
  2015年   20篇
  2014年   121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106篇
  2011年   93篇
  2010年   85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56篇
  2007年   37篇
  2006年   30篇
  2005年   27篇
  2004年   14篇
  2003年   23篇
  2002年   14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2篇
  1999年   2篇
  1998年   3篇
  1996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8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11.
鉴赏     
《当代贵州》2013,(8):55-55
《昨夜微雨》(油画):彭承军,1964年生于贵阳。彭承军的油画素以严谨的写实风格刻画人物神韵而著称。笔触充满张力和层次感,注重整体色彩感觉,人物极具个性,艺术风格沉稳雄劲。  相似文献   
12.
"文革"期间,学习和宣传毛泽东诗词被当作贯彻"最高指示"的政治任务,传播毛泽东诗词被视为"忠于毛主席"的神圣行为。毛泽东诗词借助于毛泽东本人的人格魅力、政治影响力和人们对毛泽东的崇拜,通过广播、出版、音乐、表演、绘画、书法、邮票和手抄等各种形式,广为传播。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5,(4)
中华经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璀璨明珠,丰富的诗词蕴含着崇高思想、美德节气,铸造着中华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中华经典诗词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供重要的源泉,是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载体。  相似文献   
14.
旧体诗词能否有所突破、“新体诗歌”能否得以确立,毛泽东诗词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新的时代内涵同旧的艺术形式之间如何实现协调一致.毛泽东诗词虽是旧体,但它把美景、深情、大事、哲理融为一体,其内容使诗情、诗思、诗意、诗味都达到了新时代才有的高度,让人看到的是现代中国的活的姿影,体悟的是中华民族千锤百炼不朽的精魂.毛泽东诗词给我们的另一个启示是,旧体诗词要想有所突破, “新体诗歌”若能建立,还需要有艺术形式上的改进,铸造出一种源于旧体又异于旧体的新体式来.毛泽东寄希望于自由诗、格律诗、民歌能“取长补短,发展成为中国式的真正的新诗”.这种“新体诗歌”,实质上是推动诗歌保持与民族文化传统之间的血脉联系,外国诗歌只作参照,写诗少用古典,多造新词,也就是要汲取最能反映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特性和风尚的东西.  相似文献   
15.
正~~  相似文献   
16.
闺阁诗词(包括才女诗词)是中国文化史上的一种现象,如果划分类别的话,无外乎才女类、秦淮八艳类、真正闺阁类等几种。以我的目光看,真正发乎于性情的大约不多,秦淮八艳们的诗词给人的感觉似乎是在抬高身份,闺阁诗词则多有一种封闭式的情感(说畸形变态大概有些伤人),因  相似文献   
17.
吴直雄 《党史文汇》2013,(12):53-57
毛泽东平生爱好诗词,亦酷好楹联。他独具慧眼地对中国楹联珍品予以关注,并对其中某些楹联珍品,或予以评点、或予以品鉴、或予以圈画、或予以引用、或予以赞赏、或予以书写、或注目而视、或吟诵不已、或抄下留存,乃至印发部下,指示他们学习。  相似文献   
18.
中国古典优秀军旅诗词以其内涵丰富的民族精神、高扬的爱国气节、坚定的杀敌信念、激昂的语言风格,激励着一代代军人为国效力,征战疆场,在中国诗词发展史上占有独具魅力的一席之地.将此类诗词作品引入军人战斗精神教育,弘扬其时代价值,确立其选择标准,探索其育人的实践途径,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可以充分启发官兵思想、激励官兵斗志,最终达到强化军人战斗精神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鉴赏     
《当代贵州》2014,(4):59-59
《职贡图》(局部绢本设色) 萧绎(508-554),字世诚,小字七符,自号金楼子,汉族,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南北朝时期梁代皇帝(552年-554年在位)。善画佛画、鹿鹤、景物写生,技巧全面,尤其善于画域外人的形貌。  相似文献   
20.
散木 《党史博览》2015,(3):11-14
<正>夏承焘与陈毅第一次谈话的历史背景1961年4月,著名词人及词学家、杭州大学中文系教授夏承焘从杭州赴北京出席教育部召开的高校文科教材编选计划会议。当时,意识形态领域的"大批判"和"拔白旗"运动使学术界和文艺领域受到严重影响。意识到问题的严重性后,中央开始有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