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997篇
  免费   8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12篇
世界政治   34篇
外交国际关系   45篇
法律   98篇
中国共产党   233篇
中国政治   371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127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3篇
  2022年   7篇
  2021年   11篇
  2020年   4篇
  2019年   6篇
  2018年   4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5篇
  2015年   29篇
  2014年   107篇
  2013年   81篇
  2012年   87篇
  2011年   108篇
  2010年   96篇
  2009年   74篇
  2008年   78篇
  2007年   72篇
  2006年   55篇
  2005年   46篇
  2004年   25篇
  2003年   18篇
  2002年   20篇
  2001年   9篇
  2000年   22篇
  1999年   6篇
  1998年   4篇
  1997年   5篇
  1995年   3篇
  1994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71.
陈甲取 《政府法制》2013,(17):43-43
吃软饭名声不好,唐朝“软饭王”崔浞却将软饭吃得风生水起,吃得很硬!此人进士出身,诗也写得相当溜,高分高能,加上模样正点,很招人待见。为了仕途,崔浞专走名媛和贵妇路线,先后被初唐最有权势的女人上官婉儿、太平公主包养。  相似文献   
72.
两年前,中华诗词协会拟编辑出版《中华诗词文库·分省诗词卷》。北京诗词协会认为这是一项重要的文化建设工程,应该认真组织实施。遂于2009年4月成立编委会,邀请数位专家学者建起编辑班子,研究了工作实施安排。决定编选北京近代、现代和当代诗词各一卷,随即开展了北京近代诗词卷的编选工作,并得到凯风公益基金会的出版资助。经过一年多的努力,已付梓出版。  相似文献   
73.
中西意象诗在很多方面十分相似,却又存在着诸多差异。但在发展的历史长河中,中西意象诗又是相互借鉴,相互影响的。文中就文化背景与思维模式的差异进行了浅显探讨。  相似文献   
74.
赵辉 《台声》2010,(7):37-38
<正> 对于出生在上世纪80年代的我来说,似乎和江文也没有更多的联系。]983年10月24日,江文也因脑血栓在北京病世时,我尚未出生。或许熟悉江文也的过程就如同我们中国人常说的"缘分"二字。  相似文献   
75.
翟赫 《学理论》2010,(27):301-302
通过对将《曲喻张力结构——比较研究李商隐和约翰·多恩诗歌风格的契机之一》一文的研究成果提炼、转化到英国文学"玄学派"诗歌的教学过程的案例,论证了该文的研究成果能直接帮助学生理解玄学曲喻、了解文艺复兴历史背景及感受玄学诗独特的文学魅力。因此,充分利用优秀的科研成果对包括英美文学在内的外国文学教学有着不可估量的启发和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6.
诗怪林庚白     
裴毅然 《各界》2010,(5):1-1
南社诗怪林庚白,福建闽侯人,十余岁便负笈北京,热心政治,慨然有澄清天下之志,加入京津同盟会。民国元年,在上海与陈勒生等创办“黄花碧血社”,专以暗杀帝制余孽为急务。“二次革命”失败后,浮沉宦海,初任参议院秘书,一度代理秘书长,年方二十二岁。  相似文献   
77.
江郎才尽     
《法制博览》2009,(9):72-72
《南史&#183;江淹传》记载,江淹“尝宿守冶亭,梦一丈夫,自称郭璞谓淹曰:“吾有笔在卿处多年。可以见还。”淹乃探怀中,得玉色彩笔以授之;尔后为诗,绝无美句,时人谓之才尽”。  相似文献   
78.
周国新 《理论月刊》2005,(6):134-136
《史记》是一部纪传体的史书,但作者以其诗人的性格,以抒情、含蓄等诗的笔法艺术以及诗文并用等手法来写史,使纪传体史书具备了诗的因素,充满了诗的色彩。《史记》是一部爱的颂歌,恨的诅曲,是一部完整的用血和泪和生命写成的悲愤诗。  相似文献   
79.
曹寅等人承刻钦颁<全唐诗>、<佩文韵府>二书是清初出版史上的大事.二书的刊刻地均在扬州,刊刻<全唐诗>成立的机构名"扬州诗局",刊刻<佩文韵府>成立的机构名"扬州书局",虽一字之差,实为两次组局.两次刊书活动在刊刻主持者、刊书规模、难易程度上均有着显著差异.两次刊书活动中均存在一定的搭刻私书现象,这些私书的刊刻与组局的主旨无关,故不得纳入清内府所刻书的范畴.  相似文献   
80.
曾小梦 《求索》2010,(11):244-246,252
《晏子春秋》通过一个个生动活泼的故事,塑造了主人公晏婴和众多陪衬者的形象。这些故事虽不能完全作信史看待,但多数是有一定根据的,可与《左传》、《国语》、《吕氏春秋》等史籍相互印证,作为反映春秋后期齐国社会历史风貌的史料。全书共引《诗》24次,引诗者多为晏子,兼有齐景公、叔向等人。晏子引《诗》主要是将《诗》作为论说礼治、德治、仁政以及民本思想的依据,增强劝谏的说服力,可见《诗》在其中发挥着理论依据的功能。《晏子春秋》引《诗》,反映了春秋末期《诗》的流传与接受情况。晏子等人对《诗》的接受,主要代表了当时儒家以外的人对《诗》的接受和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