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486篇
  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14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11篇
外交国际关系   13篇
法律   51篇
中国共产党   100篇
中国政治   189篇
政治理论   50篇
综合类   58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6篇
  2022年   4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5篇
  2019年   6篇
  2017年   5篇
  2016年   13篇
  2015年   9篇
  2014年   30篇
  2013年   27篇
  2012年   48篇
  2011年   50篇
  2010年   43篇
  2009年   49篇
  2008年   39篇
  2007年   38篇
  2006年   16篇
  2005年   25篇
  2004年   17篇
  2003年   13篇
  2002年   11篇
  2001年   11篇
  2000年   10篇
  1999年   4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2篇
  1991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488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481.
于坚作为新生代诗歌的代表人物,其口语化写作已形成独特的个人风格。他在散文创作上对诗性精神的坚持和建立,为当代散文写作注入了新的活力。他对民间写作立场的坚持,对日常生活的关注,以及对传统和现代化之间矛盾冲突的焦虑,使他的散文充满了自由、浪漫而不飘浮的诗意,为当代散文拓展了表现空间,也使他在中国当代散文发展进程中有了不可忽视的价值和意义。  相似文献   
482.
《世纪桥》2008,(12)
美国作家雪莉·杰克逊的代表作,短篇小说《彩票》用巧妙的手法,深刻地剖析了潜藏在人们灵魂下的凶残本性。  相似文献   
483.
楚艺术凤鸟精神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凤鸟是楚人的祖先崇拜物,本人剖析楚人尚风的渊源,分析楚凤鸟图形的自由精神与内涵,并与现代艺术作比较,而得出新的理念。  相似文献   
484.
鼓楼是侗寨特有的建筑,其整体外观雄伟壮观,装饰艺术工艺精湛,是侗族传统建筑技术与艺术的集中体现。侗寨鼓楼如塔似阁,其造型独树一帜,是我国传统建筑中的不可多得的瑰宝。鼓楼的装饰充满了地域特色和审美特征,从侗寨鼓楼的传统文化精神、象征符号、装饰题材和装饰色彩展开论述,探析侗寨鼓楼装饰艺术魅力。  相似文献   
485.
文学表现中的"诗性"是文学现代性和审美性的重要的标志.本文以对"诗性"关键词的解读为突破口,剖析汪曾祺小说的美学意蕴.  相似文献   
486.
王振复 《探索与争鸣》2023,(8):139-150+180
从原始巫性文化角度探析中华审美意识的发生,论证中国原始巫性文化的人文特质,揭示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的内在机制,是中国美学的一种“本土化”研究。中国巫性文化的本土特质包含五个方面:以“大巫”居于重要地位;作为汉文字、类比思维、实用理性的历史与人文前导,对于科学技术具有某种程度的“宽容”;以祭祀祖神作为“中国巫”的独特品类,蕴含“生生哲学”的人文机制;从“巫”向“史”,形成影响深巨的“巫史传统”;封建王朝一般都对“大巫”文化采取崇尚与肯定的文化立场与国策。而从原始巫性转嬗为审美诗性的可能在于:原始巫性本就蕴含诗性审美这一历史与人文基因;构成中国美学主要范畴架构的“气、象、道”中,“巫性之气”成为中国式的“作为文化哲学的美学”的本原本体,“巫性之象”成为中国式的审美意象、意境说的历史与人文根因根性之一,“巫性之道”因其“实用理性”而历史地构系于德性生命“尽善尽美”的审美理想;巫性的“吉凶”判断,与审美诗性的性质不一而结构相同,可证从原始巫性走向审美诗性之可能。  相似文献   
487.
侯利文 《求索》2023,(4):129-136
生活垃圾分类已成为社区治理中的一项重要工作,其治理是居民日常生活和制度实践耦合互动的过程。治理绩效的实现需要以社区民情作为基础。民情作为社区治理实践中的重要基础性力量,涵括组织体系和象征规范两个维度。非正式制度是民情基础的当然构成。在社区垃圾分类治理实践中,正式的制度执行与非正式的制度配合之间不断进行着相互建构与转化,党建引领是其中一项重要的整合性制度设置。在保持开放和吸纳民情的基础上,党建引领通过情感治理建构了正式制度与非正式制度参与治理的组合力,继而实现了对生活世界中垃圾分类的有效治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治理,需要正式制度不断调整其功能发挥的条件、形态并实现与社区民情基础的高度耦合。  相似文献   
488.
底层文化资本为底层子弟突破文化再生产提供了可能性,然而,它本身却隐含着一些不可忽视的道德陷阱:它承认了标准化的高考制度逻辑但并未注意到社会互动中的资本合法性问题;它在打破精英主义秩序的同时又落入了另一种“底层精英主义”;它丢失了社会学的批判本性,为现有的价值分配规则“唱赞歌”。底层文化资本若想真正挑战教育阶层流动的理论与现实,则需将“底层文化资本的象征资本”考虑在内,即构成一种能够在互动中获得承认的资本,并在现有的象征秩序中争取一席之地。在底层文化资本研究中引入象征资本的解释机制意味着关注了底层文化资本的关系性和结构性。在这个意义上,底层文化资本研究宜迈向评价社会学的视角,在评价实践的动态过程中进一步考察底层文化资本的合法性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