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43篇
  免费   8篇
  国内免费   2篇
各国政治   29篇
工人农民   8篇
世界政治   96篇
外交国际关系   49篇
法律   109篇
中国共产党   269篇
中国政治   393篇
政治理论   170篇
综合类   130篇
  2024年   1篇
  2023年   9篇
  2022年   11篇
  2021年   8篇
  2020年   16篇
  2019年   1篇
  2018年   6篇
  2017年   10篇
  2016年   10篇
  2015年   42篇
  2014年   55篇
  2013年   75篇
  2012年   95篇
  2011年   172篇
  2010年   113篇
  2009年   152篇
  2008年   143篇
  2007年   51篇
  2006年   29篇
  2005年   54篇
  2004年   54篇
  2003年   47篇
  2002年   32篇
  2001年   22篇
  2000年   26篇
  1999年   5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2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1篇
  1991年   1篇
  1983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253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51.
徐小骏 《学理论》2012,(8):105-106,146
从实例出发,研究我国已实施的宏观经济政策与就业、收入分配的关系,对理论推理的结果与现实的矛盾做出新的解释。在实施积极的宏观经济政策的前提下,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决定模型为λ1.(k10..2CμR+NTR-C)。  相似文献   
52.
玉兔迎春,又是一年春来到。在农历兔年,以调整、转型为主线的中国经济画卷将如何展开?复苏之路是否像虎年一样充满波折?  相似文献   
53.
邓聿文 《小康》2011,(12):40-41
未来若干年,真实物价处于5%左右的温和通胀将是中国经济的大概率事件,要从根本上化解通胀压力,必须改革收入分配体制,缩小分配差距,完善物价上涨过程中的民生保障体系,加大公共服务的力度  相似文献   
54.
美国在2014年初开始实施的退出量化宽松的货币政策,将对中国经济产生有弊有利的影响,包括:加大人民币贬值压力;引发资本外流;降低中国的进口成本和通胀压力进而拉动外贸出口进。针对不利影响,中国应继续完善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适度增强人民币汇率弹性;加强对短期资本流动监管,同时采用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强化金融监管,稳妥推进利率市场化进程。  相似文献   
55.
《党政论坛》2014,(14):9-9
对于微刺激,市场人士反应各不相同。站在左边的人担心,“微刺激”到了地方上,很可能就变成“中刺激”,甚至是“重刺激”;站在右边的人也担心,当前这种规格的“微刺激”到底行不行,够不够?无论是左边还是右边,大家其实都清楚,微刺激的程度可大可小,完全要看货币政策能出多大的力。  相似文献   
56.
在今年CPI增幅不断提高及美国量化宽松货币政策的背景下,年底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可望在一定程度上提高明年的通胀控制目标。参与政策咨询的人士表  相似文献   
57.
王宇  韩洁 《政策》2011,(1):44-45
2010年12月12日闭幕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2011年我国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这与过去两年来的"双政策"原有基调相比,2011年财政货币"积极""稳健"基调中透露出哪些新意?传递出哪些信号?最近,新华社记者就此采访了相关专家。  相似文献   
58.
自从国际金融危机爆发以来,中国人民银行及时转向宽松货币政策,在连续调降基准利率和准备金率等措施作用下,中国经济成功扭转了下滑势头,2009年完成了"保八"任务。然而,随着全球经济复苏态势的逐步显现以及国内经济形势的持续好转,央行有必要提前拟定宽松货币政策退出策略,适时、适度回收流动性以免引发通胀风险。  相似文献   
59.
一边是高失业、低增长和通货紧缩的发达国家,另一边则是高增长、高通胀和创新能力不断增强的新兴国家,这种冰火两重天的镜象关系,仍将在2011年延续。那么,如何判断这种反差的短、中、长期趋势?  相似文献   
60.
张季风 《学习月刊》2014,(13):41-42
安倍上台伊始就抛出"安倍经济学",其主要内容就是大胆的货币政策、灵活的财政政策和唤起民间投资的增长战略,即所谓三支箭。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