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10篇
  免费   1篇
  国内免费   1篇
各国政治   12篇
工人农民   6篇
世界政治   37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29篇
中国共产党   75篇
中国政治   159篇
政治理论   36篇
综合类   56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9年   2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1篇
  2015年   6篇
  2014年   25篇
  2013年   58篇
  2012年   82篇
  2011年   94篇
  2010年   54篇
  2009年   37篇
  2008年   24篇
  2007年   8篇
  2006年   8篇
  2005年   28篇
  2004年   15篇
  2003年   14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14篇
  2000年   11篇
  1999年   6篇
排序方式: 共有512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50 毫秒
481.
本文认为,我国法律对“国家工作人员”的立法解释不断发生变化,表明了这一概念内涵的不确定性和外延的不易穷尽性,且现行的立法解释也犯了逻辑和语义上的错误。本文还对腐败犯罪构成的特征及分类进行了分析,并提出对现行刑法第93条进行修改的建议:以“国家公职人员”取代“国家工作人员”。  相似文献   
482.
当今中国不存在实施马克思意义上“按劳分配”的条件,所以不能实施马克思意义上的按劳分配。按要素分配是市场经济的客观要求,劳动要素是生产要素之一,所以,按要素分配已包含了“按劳分配”的内容,“按劳分配与按要素分配相结合”的提法是不合逻辑的。  相似文献   
483.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对当代中国的文学接受产生过很大的影响,现在有学者站出来质疑此作,是有意义的.这确是一部可以怀疑、艺术性贫乏的作品,但不应该过分夸大它的危害性;我们需要注意,不要在质疑、批判<钢铁是怎样炼成的>同时,又重犯同样性质的错误.  相似文献   
484.
有利于被告原则,是指在适用法律和认定案件事实存在模糊时,应作出有利于被告人的结论。该原则不是一项普遍适用的刑事司法原则,将该原则扩大适用至刑法领域是错误的。它背离刑法的价值选择,不符台当代罪刑法定的精神蕴含,有悖于我国基本的刑事政策要求和刑事立法精神,且在实践中执行这一原则弊多利少。对于许多有疑难争议的刑法规范的理解,当存在两种以上的解释时,不能简单地选择有利于被告人的解释,而是应当根据刑事立法精神,寻求一个最恰当、合理的解释。  相似文献   
485.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质疑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马克思主义必须中国化,因为其中的科学社会主义学说揭示的是革命和建设的一般规律.马克思主义哲学则不存在中国化问题.只适用于中国实际的哲学不成其为哲学,用民族形式表现的马克思主义哲学谈不上中国化,那种用传统哲学精华去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是没有道理的.  相似文献   
486.
97刑法第17条第2款有关相对负刑事责任能力人的规定,与79刑法相关条款相比有进步,但仍有不少学者对其提出了质疑,司法实践中该条款也显现出局限性。本文试图从给该条款增加概括性规定的角度来解决这个问题,并阐述其必要性。  相似文献   
487.
王俊 《行政与法制》2002,(10):42-43,45
“电子警察”查纠交通违章,是交通管理机关运用现代化科学技术手段进行交通管理的一种新手段,这种方法与传统的交通管理方法有着许多不同之处,在实施时存在着一些缺陷。由于查处交通违章行为是一种行政行为,行政机关在实施该行为时,必须严格依法进行,容不得丝毫的偏差,否则便是违法行政,一旦成讼,必将处于不利的地位。  相似文献   
488.
杨玉华 《政府法制》2010,(23):44-45
在国家明确规定小区电梯更新费由住宅专项维修基金支出的情况下,安徽淮南出台地方法规,要求当地所有房产开发企业在售房前必须交纳每部25万元的“首次电梯更新费”,不交钱不发房屋预售许可证。  相似文献   
489.
杜万松 《唯实》2003,(12):54-57
我国行政诉讼排斥调解制度似乎已成定论。支撑排斥说的理由主要有 :行政诉讼的被告行政机关行使的是法定职权不具有实体处分性 ,因而不具有调解的可能性 ;行政诉讼是审查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 ,因而无调解的必要性 ;维护公共利益的需要也是行政诉讼不适用调解的重要理由。深入的理论分析证明 ,上述排斥调解的理由不能成立  相似文献   
490.
窝藏、转移、隐瞒毒品、毒赃罪的犯罪对象毒品和毒赃是不同性质的两种物品,不宜规定在同一犯罪之中;窝藏、转移、隐瞒毒品罪的规定违背了赃物犯罪发生的时间和共同犯罪论,不宜规定为赃物犯罪。刑法关于窝藏、转移、隐满毒品犯罪的规定刑设置也不甚合理,应取消刑法第3 49条关于窝藏、转移、隐瞒毒品罪的规定,只保留窝藏、转移、隐瞒毒赃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