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84篇
  免费   61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2篇
世界政治   2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5篇
法律   82篇
中国共产党   260篇
中国政治   164篇
政治理论   57篇
综合类   43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5篇
  2021年   4篇
  2020年   2篇
  2019年   4篇
  2018年   1篇
  2017年   1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14篇
  2014年   60篇
  2013年   35篇
  2012年   39篇
  2011年   79篇
  2010年   34篇
  2009年   61篇
  2008年   59篇
  2007年   25篇
  2006年   35篇
  2005年   20篇
  2004年   12篇
  2003年   11篇
  2002年   18篇
  2001年   30篇
  2000年   22篇
  1998年   2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3篇
  1995年   1篇
  1994年   4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9篇
  1990年   1篇
  1989年   2篇
  1988年   1篇
  1987年   1篇
  1986年   6篇
  1985年   2篇
  1984年   5篇
  1983年   8篇
  1982年   6篇
  1981年   8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3篇
排序方式: 共有64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31 毫秒
31.
张志明 《传承》2011,(10):6
中国共产党早期的马克思主义者都曾是热忱的资产阶级民主主义战士,都曾是笃信只有师从西方民主制度和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才能拯救和复兴中华民族的先驱。然而,一次次的沉痛失败警示他们,无论是西方君主立宪政体还是共和民主制度,在中国根本就行不通。而第一次世界大  相似文献   
32.
刘波 《党政论坛》2014,(20):37-37
最近,《经济学人》的两位编辑,英国人约翰·米克尔思韦特与阿德里安·伍尔德里奇,写了一本书:《右派国家:美国为什么独一无二》,对美国社会做了独到而深刻的分析。社会主义为何与美国无缘两位作者认为,美国在它那并不漫长的历史上,一直是西方世界里的异类。早在19世纪,欧洲的观察者就惊奇地发现,这里对欧洲风起云涌的各种派别的社会主义运动几乎彻底免疫。恩格斯曾经以忿怒的口吻写道:"美国是纯粹的资产阶级国家,甚至没有封建主义的过去,  相似文献   
33.
在中国近代史上,首先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不是无产阶级革命者,而是资产阶级的思想家,主要有资产阶级改良主义者,资产阶级革命派,无政府主义者。这种状况一直到俄国十月革命爆发后,才发生了根本的变化。此后,随着工人阶级队伍的不断扩展、壮大,它终于成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了中国的政治舞台;  相似文献   
34.
《党课》2011,(21):20-21
年长者多是辛亥革命参与者 早期共产党人的主体是新知识分子,这与资产阶级革命派的群体性特征如出一辙。时间上的相近及群体上的同质决定了这两大群体间必然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相似文献   
35.
在马克思之后,对马克思思想的研究一直都是把恩格斯在晚年对马克思的学说所作的解释作为唯一权威。柯尔施却另有鲜见,他在当时提出了一个非常关键的问题:什么是马克思的哲学?对马克思哲学的理解思路,他抓住了一些容易被忽略但意义非凡的点,这主要体现在他是在历史与哲学的关系中去把握哲学、反思历史。一、柯尔施为马克思的"终结哲学"所作的辩护在《马克思主义和哲学》一书中,柯尔施提到"资产阶级的哲学教授们一再担保,马克思主义没有任何它自己的哲  相似文献   
36.
《前线》2011,(10):F0002-F0002,F0003
100年前,孙中山先生领导的中国资产阶级革命派发动了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封建帝王专制制度,开启了中华民族复兴大业的新历史。  相似文献   
37.
张明 《当代贵州》2011,(33):64-64
1898年,在偏远的贞丰州,吴嘉瑞建立了贵州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政治团体——仁学会。仁学会宣传维新志士谭嗣同的《仁学》思想,开启了贵州近代资产阶级维新与革命之先河,对贵州辛亥革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相似文献   
38.
黄立 《同舟共进》2013,(9):32-34
落后农业社会主义国家运用市场经济机制的实验,始于1921年春俄国实行的新经济政策。但列宁开启的这一伟大创新仅持续了七八年就夭折了,原因何在?国内普遍认为列宁提出了完整的蓝图,但斯大林没有把握新经济政策的实质,只把它当作摆脱危机的"权宜之计",因而抛弃了新经济政策。笔者对这一观点并不十分赞同,因为这个观点的前提——列宁在落后农业国家利用市场经济机制建设社会主义的蓝图是否存在,蓝图  相似文献   
39.
尽管辛亥革命的性质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但是中国的民族认同诉求问题却是辛亥革命要解决的重要的历史遗留问题。辛亥革命之反帝反封建并不彻底,令人深思的是,其最大的成功却在于对明清易代的遗留问题做出了完满的解答,一劳永逸地解决了多民族共和的国家体制构建问题,实现了多民族国家的集体认同。这是晚清对晚明作出的跨越时空的回应,是辛亥革命民族认同诉求的巧妙转轨。  相似文献   
40.
信仰的力量     
阮红松 《前进》2014,(12):64-64
一部好的电视剧,是可以反复看的。《人间正道是沧桑》这部电视剧,最近再看一遍,品出了一些新东西,写出来与读者分享。 一 红军高层领导干部瞿恩在牺牲前,曾在刑场上对黄埔军校学员谈到了信仰问题。作为一个黄埔军校的高级教官,他当年为什么没有跟"蒋校长"走,而选择了跟共产党走。他说:"那是因为蒋介石一屁股坐到了帝国主义一边,成了资产阶级和大地主的代言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