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874篇
  免费   61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1篇
世界政治   56篇
外交国际关系   2篇
法律   1761篇
中国共产党   58篇
中国政治   259篇
政治理论   57篇
综合类   739篇
  2024年   22篇
  2023年   56篇
  2022年   55篇
  2021年   83篇
  2020年   35篇
  2019年   47篇
  2018年   17篇
  2017年   26篇
  2016年   33篇
  2015年   77篇
  2014年   183篇
  2013年   177篇
  2012年   220篇
  2011年   238篇
  2010年   230篇
  2009年   245篇
  2008年   221篇
  2007年   183篇
  2006年   142篇
  2005年   145篇
  2004年   116篇
  2003年   107篇
  2002年   100篇
  2001年   76篇
  2000年   56篇
  1999年   15篇
  1998年   7篇
  1997年   2篇
  1994年   1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2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3篇
  1988年   3篇
  1987年   1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1篇
  1982年   2篇
  1981年   1篇
  1980年   2篇
  197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935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0 毫秒
171.
一、致人重伤、死亡的立法现状刑法分则中多处出现了致人重伤、死亡,据笔者统计有26处之多,分散于危害公共安全罪、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侵犯公民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侵犯财产罪、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和军人违反职责罪这六大章中。这些条文中,有些将其完整表述为致人重伤、死亡,如刑法第115条,刑法第263条第(5)项,刑法第292条第2款;有的表述成致人  相似文献   
172.
共同犯罪是犯罪构成结构中的特殊形态,它的中止形态在我国刑法典上并没有明文规定。本文通过我国中止制度与日本的比较,试图提出我国共同犯罪当中中止犯成立要件的标准。  相似文献   
173.
论对向犯的处罚范围——以构成要件观念为中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于刑法分则不予处罚的对向性参与行为,能否结合总则关于教唆和帮助犯的规定进行处罚?对此,有立法者意思说、实质说和折中说的争论。如果形式化地看待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可能会得出对参与者需要定罪处罚的结论。但如果坚持(定型化)构成要件观念,坚持罪刑法定原则,实质地判断行为的危害性,对参与者原则上就不能以共犯论处。  相似文献   
174.
论民事责任能力的价值属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民事责任能力是指能够辨认和控制自己的行为,因而须对其致人损害的后果独立承担侵权责任的资格,又称“过错能力”或“侵权行为能力”。民事责任能力不是不法行为能力、权利能力或客观财产能力。在侵权过失趋向客观化的今天.民事责任能力不再是过失的逻辑前提,而是以对一定的能力低下者提供免责保护为政策性考量而建立的制度。对于民事责任能力的判定,应采纳以年龄形式标准结合具体识别能力的结合主义模式。  相似文献   
175.
产品责任的归责原则是确定产品的生产者和销售者民事责任的依据和标准,是研究产品责任的核心内容之一。在大多数国家,产品责任归责原则经历了从合同责任、疏忽责任、担保责任到严格责任的发展历程。随着全球经济生活的发展以及各类严格责任学说的完善,我国的产品责任归责原则应当不断加以补充和修正。  相似文献   
176.
我国1997年在刑法中增设滥用职权犯罪,但没有明确规定其罪过形式,刑法学界对此观点不一。本文拟对这些不同的学说进行评析,充分阐明作者关于滥用职权与玩忽职守同属过失犯罪的观点。  相似文献   
177.
浅论共同过失犯罪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共同过失犯罪能否成立共同犯罪在国内外刑法理论界长期存在着争议。本文从共同过失犯罪理论比较、成立的条件等角度简要论证了共同过失犯罪。  相似文献   
178.
危险犯中存在着犯罪未遂状态,即犯罪分子已经着手犯罪,由于本人意志以外的原因未得逞,且其行为引起的危险状态不足以对刑法所保护的法益产生客观现实的危害,即为危险犯的犯罪未遂。要准确的把握危险犯既遂或未遂的标准,在定罪量刑时真正做到罪责刑相适应。  相似文献   
179.
大多数学者认为对侵犯赃物的行为人,对教唆犯,不作为犯不能进行正当防卫,本文对此提出了质疑.文中从占有的法律保护,教唆犯、不作为犯会造成紧迫的危险,而对其防卫能收到防卫的效果等方面作了论证,并根据教唆犯,不作为犯的特点,对其如何进行正当防卫进行了限制.  相似文献   
180.
我国行为犯的概念是继承西方大陆法系把犯罪分为行为犯和结果犯两大类而产生的。虽然在大陆法系也有反对这种分类的声音,如德国著名学者李斯特曾经对结果犯与行为犯的区分表示反对。他认为,任何一种犯罪均以某种结果为前提。在刑事不法中区分‘结果犯’和纯粹的不以结果为前提的‘行为犯’是不正确的。但当时德国大多数学者并不同意这种观点,现在主张这种区分的意见仍然居于通说的地位。我国刑法理论也基本上认可了这一区分。但对行为犯的概念可谓五花八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