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5417篇
  免费   45篇
  国内免费   4篇
各国政治   40篇
工人农民   57篇
世界政治   124篇
外交国际关系   102篇
法律   556篇
中国共产党   2001篇
中国政治   1781篇
政治理论   350篇
综合类   455篇
  2024年   2篇
  2023年   20篇
  2022年   22篇
  2021年   48篇
  2020年   53篇
  2019年   23篇
  2018年   16篇
  2017年   31篇
  2016年   157篇
  2015年   89篇
  2014年   362篇
  2013年   534篇
  2012年   400篇
  2011年   499篇
  2010年   390篇
  2009年   406篇
  2008年   623篇
  2007年   224篇
  2006年   241篇
  2005年   187篇
  2004年   197篇
  2003年   184篇
  2002年   249篇
  2001年   307篇
  2000年   155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8篇
  1997年   8篇
  1996年   2篇
  1995年   2篇
  1994年   2篇
  1993年   3篇
  1991年   4篇
  1990年   2篇
  1989年   1篇
  1988年   1篇
  1985年   2篇
  1983年   2篇
  1979年   2篇
排序方式: 共有546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81.
梁启超的法治政府思想则是其宪政思想中的一个光耀的亮点 ,建立像近代西方国家那样的宪政制度 ,是梁启超的法治政府思想的核心目标之一 ,他对封建专制政治恶政府的认识和批判、对近代法治政府的构想和追求 ,对当代法治政府建设亦有相当之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82.
略论冯桂芬在中国近代思想史上的地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冯桂芬是近代中国具有开拓意义的、务实、深刻、影响深远的思想家。他在思想史上的贡献主要是:系统地提出了变法主张;鲜明地提出较为全面的“采西学”主张,力主在多方面向西方学习;以唯善是从消解现代化过程中的中西、古今矛盾;理智地兼顾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冯桂芬的思想对于理解以儒家为主体的中国文化,应对西方文化挑战时的能量与机制,留下了很大的研究空间。  相似文献   
83.
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述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近代中国社会慈善家群体的慈善事业主要包括灾荒赈济、战事救护和慈善教育三大部分,较之传统慈善事业体现出范围广泛、内容丰富、模式新颖等特点,是传统慈善事业的继承和发展,标志着中国慈善事业的近代化。  相似文献   
84.
Sichuan Province has the largest Tibetan-inhabited area otherthan Tibet Autonomous Region.  相似文献   
85.
京城的川味饭馆林立,各有门户。走进这家不大的“食盅汤”店,满眼土色土香的风情装饰。“食盅汤”菜品,来源于四川东部的酉阳、秀山一带的土家族。为江湖菜支派——巴山菜。此处与湘西凤凰城一水相连,在“青  相似文献   
86.
四川藏区行     
“藏族有句俗话,‘卫藏的佛,安多的马,康巴的人’,西藏是藏传佛教的中心,安多以牧猎文化而著称,四川藏区所在的康巴出人才,不仅出美女壮汉,还出现了众多对整个藏区产生影响的高僧大德。”对藏族文化颇有研究的郭昌平这样评价四川藏区的文化。郭认为,这与四川藏区处于茶马古道上有关。和丝绸之路一样,茶马古道不仅是一条贸易通道,同样是一条文化传播、交融的通道。人  相似文献   
87.
88.
在中国近代政治革新历程中 ,民权论是有极大号召力的民主权利话语。民权的含义比较复杂 ,既吸收了近现代西方社会政治学说的民主权利思想 ,又融会了传统民本观念 ,具有综合性与民族性。分析它的历史演化 ,可以把握其在具体政治斗争语境中的取向。通过与含义相近的概念如民本、民主、人权、自由、平等作比较可以加深理解其含义 ,辨析其特性。  相似文献   
89.
传统社会与近代社会在救济的指导思想、接受和给与的心理、标准的掌握、救济的方式、管理的专业化程度等方面都表现出不同的特点 ,从它们的比较中 ,可以看到不同时期的社会制度对社会救济发生的深刻影响  相似文献   
90.
上海开埠后,租界当局借口卫生与公共建设的需要,无视中国传统的习俗和有关协议,一再清理界内的义冢与丙舍,招致了国人的强烈抵制,但其管理思路毕竟反映了近代城市发展的客观要求,民国时期,上海地方当局正式将殡葬纳入城市发展规划,文明的殡葬服务方式逐渐为市民所接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