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369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2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45篇
外交国际关系   9篇
法律   30篇
中国共产党   78篇
中国政治   120篇
政治理论   73篇
综合类   9篇
  2023年   2篇
  2022年   3篇
  2020年   1篇
  2015年   3篇
  2014年   3篇
  2013年   9篇
  2012年   18篇
  2011年   152篇
  2010年   64篇
  2009年   28篇
  2008年   55篇
  2007年   17篇
  2006年   5篇
  2005年   5篇
  2004年   2篇
  2002年   1篇
  2000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369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21.
目前,物价成为人们时常议论的一个热门话题。我国的物价从2003年起连续4年保持基本稳定,但自2007年以来持续攀升。2007年,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打破了2003年至2006年保持的年均上涨2.1%的“高增长、低通胀”良好态势,自2007年8月连续5个月CPI同比增幅突破6%,全年平均上涨4.8%,成为自1997年以来的年度最高涨幅。  相似文献   
22.
梁优彩 《求知》2008,(7):14-15
今年1月~4月主要价格指数的变化趋势表明.通货膨胀压力呈现上升趋势.我国正面临着近12年来最严峻的通货膨胀威胁。4月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同比涨幅达到8.5%,其中.食品价格同比上涨22.1%.涨幅连续3个月超过20%,继续成为推动CPI上涨的主要力量。1月-4月.在食品价格大幅度上涨的带动下.我国CPI同比升幅除1月为7.1%外,后3个月都超过了8%。尽管4月CPI比3月有所回落.且猪肉、鲜蛋等前期涨幅较大的食品价格出现趋稳迹象,但未来几个月的通胀形势仍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23.
《群众》2011,(3):78-78
当前通胀的风险远大于增长减速的风险。2011年的通胀风险和增长过低的风险不在一个数量级上。前者远远大于后者。所以,泛泛而谈的讨论既要防通胀、又要保增长难以准确表述宏观政策的重点。应该明确承认,  相似文献   
24.
汪燕  沈晓栋 《今日浙江》2011,(24):42-43
今年以来,在全球经济复苏放缓、宏观调控趋紧、通胀预期强烈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下,我省经济继续朝着宏观调控预期目标发展,转型升级积极推进,社会民生继续改善。2012年,在宏观形势趋紧的情况下,稳中有进依然可以期待。2011年基本判断:经济运行总体平稳,潜在隐忧不容忽视2011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严峻,面对各种矛盾与困难,我省实现9%以上的增长殊属不易,虽较上年有所回  相似文献   
25.
论通货膨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国内国际环境更加复杂多变,通货膨胀现象越来越严重。如何使通货膨胀率控制在可控范围并成为经济发展的润滑剂就显得越发重要。中国作为社会主义大国可以运用经济手段、行政手段、加强法制管理等方法进行综合治理,从而走出世界经济危机的阴影,实现经济的稳步发展,并逐步提高在国际事务中的地位。  相似文献   
26.
2011年是“十二五”的开局之年。央行去年八次上调存款准备金率、三次加息,如此密集地紧缩银根,表明我国的货币政策正由“适度宽松”走向“稳健”,意在加强当前流动性调控,进而平抑物价和房价。  相似文献   
27.
中国通货膨胀的深层原因,在于国内经济以企业的高租金和劳动力的低成本共同架起的外贸出口高速增长,导致国际收支的超大顺差,进而导致中央银行长期持续的货币超发。其结果就是日渐累积起居民大众低收入与市场货币流通量的巨大失衡,从而形成了日益显现且难以遏制的通货膨胀。这是一种特殊的租金推动型通胀,其根本的解决方法也在于通过降低租金水平,恢复国际收支平衡。  相似文献   
28.
2010年第4季度,由中国人民银行在全国50个城市进行的2万户城镇储户问卷调查显示;居民对物价满意度1999年4季度以来最低,未来物价上涨预期加剧……  相似文献   
29.
《民主与法制》2011,(3):18-20
流动性“洪水滔天”和物价四处冒泡沸腾,中国进入防热钱、防泡沫、防通胀的新时期。国内现有的监管体系能否真正有效阻挡住热钱快进快出的脚步尚难乐观。中国面临一场严峻的高通胀挑战.  相似文献   
30.
王海涛 《创造》2011,(4):84-84
近期,部分商品涨价的消息时有传出先是康师傅宣布其方便面产品4月起涨价,然后是宝洁宣布旗下部分产品也要涨价3月23日,有媒体发文质疑康师傅的涨价,认为"企业利用市场占有率优势想涨就涨的做法,应该受到政府相关部门的制约与监督"。在通胀预期之下,一些产品涨价,这两年屡见不鲜,公众似乎已经习惯了。这种涨价行为本身,是否可怕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