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244篇
  免费   0篇
各国政治   5篇
工人农民   3篇
世界政治   22篇
外交国际关系   1篇
法律   69篇
中国共产党   42篇
中国政治   64篇
政治理论   16篇
综合类   22篇
  2023年   4篇
  2022年   1篇
  2021年   1篇
  2020年   4篇
  2018年   2篇
  2016年   7篇
  2015年   4篇
  2014年   13篇
  2013年   11篇
  2012年   26篇
  2011年   34篇
  2010年   21篇
  2009年   32篇
  2008年   20篇
  2007年   11篇
  2006年   10篇
  2005年   9篇
  2004年   10篇
  2003年   6篇
  2002年   9篇
  2001年   5篇
  2000年   2篇
  1999年   1篇
  1998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244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81.
读者表达     
"千人计划"应走得更远「北京王若溪」第九期《"千人计划"助推强国梦》一组文章,介绍了中国三次留学与归国潮,着重报道了中国目前最高层次的海外人才引进计划—"千人计划"的实施过程和目前取得的成效。从报道中,我们能强烈地感受到施一公、崔铮、鲍海明等一批归国知名学者报效祖国的拳拳赤子之情。  相似文献   
182.
对于华尔街中国概念股退市风潮,舆论有不同评价。有人称这是中国企业海外"欺诈"的应得恶果;更有人认为,此乃美国人策划的另一起"阴谋"。前不久,央视经济频道就此问题还策划过一场电视辩论。事犹过,境未迁!为了深入分析这一事件,使更多的中国企业从中吸取教训,本刊特约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的四位年青专家,进行多方位的分析和评论。  相似文献   
183.
伟民 《江淮法治》2009,(14):1-1
为了骗取高考加分,重庆考生何川洋的父母设法更改了儿子的民族成分,结果却弄巧成拙,以裸分就摘取重庆文科状元的何川洋最终被挡在大学门槛外。随后,31名有同样造假行为的重庆考生,也被取消了录取资格。  相似文献   
184.
<正>2006年5月,上海交通大学处理“汉芯造假案”,决定撤销陈进上海交大微电子学院院长职务;撤销陈进的教授职务任职资格,解除其教授聘用合同。此外,国家有关部委也将追缴相应拨款及经费。“如果在10年后回顾中国科技界,我们除了一大堆垃圾论文,不  相似文献   
185.
2001年岁末,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天津举行的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上强调,我国将全面治理财务信息失真和会计造假行为。财务信息失真和会计造假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毒瘤,不仅上市公司信息失真是治理的对象,一些非上市公司由于内部治理机构不够健全,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理想,管理  相似文献   
186.
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有诸多手段 ,对投资者及社会造成重大危害 ,我国现行法律虽然规定了这一造假行为应承担的法律责任 ,但也存在立法上的不足。总体而言 ,我国目前对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打击力度不够 ,还需要在“有法可依”上多下功夫 ,让行政、民事、刑事三大法律责任充分发挥作用 ,真正遏制上市公司会计信息造假现象。  相似文献   
187.
《政府法制》2014,(24):4-9
厦门大学最近不太平。在校长被副教授斥责“吃饭特权”,校长回击教授“学术造假”后。更恶劣的一起事件被曝光:先后有两名厦大考古系女生举报该系教授吴春明.声泪俱下控诉吴长期“诱奸”自己的“兽行”。然而,所谓“诱奸”背后被忽视、被扭曲的师生恋。更应该引人思考。  相似文献   
188.
"造假行政"的体制及文化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列举了造假行政的种种表现形态,分析了行政造假者在不同职位上的心态,继而剖析了造假行政滋生泛滥的体制和文化原因过度集权与政治泛化造成的高压;"宁‘左'勿右"思想逻辑的变相鼓励;"官本文化"与"上级决定"之组织机制的诱导;地方主义和部门主义催化"造假有功";"阶级斗争情结"和"血统论"导致监督机制缺位.  相似文献   
189.
单位造假行为的泛滥已造成了整个社会信誉的危机,会计从业人员在此种行为中处于很重要的地位,本文分析了会计人员造假行为的成因与现状,并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应对策,呼吁加强对会计行业的法律约制和全面监管,重塑经济单位形象,以确保社会主义经济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90.
科学之不端?     
今天,科研工作在外界的误导下越来越注重丰厚的奖励、专业领域的认可和经济收益——这些世俗的回报正在扼杀科学进步所必须的激情和创造力。学术造假、剽窃和代笔问题正越来越多地见诸报端,给人的印象是科研领域的不端行为已经成为一种无孔不入的邪恶现象。但这些报道与其说是科学价值观堕落的真实写照,还不如说是哗众取宠的媒体试图在紧紧抓住某个热门话题。欺诈和作弊仍然仅仅是科研领域中罕见的例外现象,而且一般很快会被其他科学家揭露出来,距离欺诈成为约定俗成的法则还相去甚远。公众似乎也明白这一点。事实上,对科研工作的信心和信任度并未因为相关报道而遭到严重的损坏。上述罕见事例也并未阻碍科技进步,而科技进步能带给人类无法估量的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