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2960篇
  免费   69篇
  国内免费   69篇
各国政治   54篇
工人农民   82篇
世界政治   273篇
外交国际关系   75篇
法律   1647篇
中国共产党   3171篇
中国政治   4238篇
政治理论   1497篇
综合类   2061篇
  2024年   23篇
  2023年   94篇
  2022年   92篇
  2021年   109篇
  2020年   124篇
  2019年   100篇
  2018年   42篇
  2017年   92篇
  2016年   183篇
  2015年   379篇
  2014年   1092篇
  2013年   867篇
  2012年   1247篇
  2011年   1125篇
  2010年   882篇
  2009年   851篇
  2008年   953篇
  2007年   805篇
  2006年   885篇
  2005年   572篇
  2004年   583篇
  2003年   605篇
  2002年   646篇
  2001年   454篇
  2000年   186篇
  1999年   52篇
  1998年   18篇
  1997年   18篇
  1996年   4篇
  1995年   4篇
  1993年   2篇
  1992年   1篇
  1991年   1篇
  1990年   1篇
  1988年   2篇
  1985年   1篇
  1983年   2篇
  1982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0000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78 毫秒
911.
林楠 《岭南学刊》2007,2(2):107-109
现代社会道德文化的创造和延续,需要必要的资源,而资源的最重要的一个方面是来自于社会道德生活世界的实践创造和经验积累。鉴于此,道德建设的实践归宿是回归日常生活,道德建设的实践方式应重视道德践履,道德建设的实践保障要依靠制度支撑。  相似文献   
912.
卢莎莎 《求索》2007,(3):198-198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传播媒介的数字化,加剧了共享步伐。在这种历史情境之中,各民族国家传媒受技术和话语权威的双重制约,其民族身份的内涵和外在特征都逐步边缘化、同一化。彰显自我身份已成为各民族国家传媒面对的问题。  相似文献   
913.
从良     
胡杰 《人民公安》2007,(13):30-33
看似普通的刑事案件,不甚曲折的侦破过程,揭开了一群边缘人的生存状态,挑破了一个社会道德的脓包。这个在风月场上挣了些钱的风尘女子,想在铅华尽失之前嫁个人,从此踏踏实实过日子,只可惜遇人不淑,草草送了性命。  相似文献   
914.
社会主体的道德自律对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社会要充分发展,必须首先发展每个个体的独特性和自主权.不要个人的和谐是外在于人的和谐社会,承认个人的和谐才是内在于人的和谐社会.作为社会的个体在这自由的空间中应按照普遍的道德律令而承担必然的道德责任从而使主体达到自主和自律,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相似文献   
915.
努力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邹广文 《理论学刊》2007,2(3):58-61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16.
李成旺 《理论学刊》2007,23(3):61-64
当代中国和谐社会的发展目标作为重大的实践主题,需要我们理论的自觉,为此,我们约请清华大学哲学系的5位学者集中围绕“和谐社会与文化”这一议题撰写了一组笔谈。这组笔谈的主要观点有:(1)和谐社会是科学发展观的价值旨归,而培育和谐文化是建设和谐社会的前提条件。科学发展观应该立足时代彰显其丰富的人文内涵,现代化亦需要有自觉的人文精神的支撑;论文在对中国和谐社会建设过程中诸多文化失范现象的考察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对如何构筑和谐社会的文化基础做了阐发。(2)和谐社会的构建是马克思哲学的内在意蕴,但马克思和谐思想并非停留在“应然”层面的价值诉求,而是以理性尺度与价值尺度之间内在的逻辑张力展开对现实生活过程的剖析,这一独特智慧通过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和谐、历史决定性与人的能动性的统一、人与环境的相互改造等思想体现出来。观照其逻辑张力并拓展其价值尺度和理性尺度,对当下构建和谐社会有着积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3)中国现代性建设需要从正反两方面吸取西方现代性建设的经验。现代性是现代社会生活或组织模式,西方的现代性精神推动了西方社会的现代化过程,也给社会带来了负面影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助于扼制工具理性在我国社会中泛滥,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避免虚无主义的盛行,保证中国现代性建设顺利进行。(4)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一次伟大的历史实践。任何实践活动都包含着否定性的维度,即外部世界与人的双重否定的关系。这一原理决定了任何通过实践求得进步发展的活动都必然会付出相应的代价。在和谐社会的建构过程中对实践的否定性加以扬弃,将损失和代价减到最少,也应是和谐社会实践拓展的一个应有之义。为此要处理好人与自然生态的关系和人与文化生态的关系。(5)社会是由作为个体的人组成,个体的人的完善作为人的全面发展的条件,无疑构成了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前提。从人的二重性现实出发,个体完善必须关注人的物质利益与精神需求,努力营造个体与整体之间关系的和谐,并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落到实处。我们期待上述观点能引起学术界关注并积极参与这一话题的讨论。  相似文献   
917.
荣辱观之道德原则嬗变的历史时代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水平  陈付龙 《求实》2007,39(10):29-31
荣辱观的道德实践主体在不同的历史时空中,有着不同的存在形态。因此,作为一种道德评价的价值标准,荣辱观之道德原则也发生着否定之否定的嬗变。基于此,文章从荣辱观的道德实践主体的三种不同存在形态:依赖性存在、独立性存在、共生性存在出发,详细地对荣辱观之道德原则的嬗变进行了历时代分析。  相似文献   
918.
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有必要探寻并建立一种符合当代中国社会发展客观要求,能够有效分析当今中国发展中的现实问题的关于科学发展观的理论解释框架.文章在揭示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理论关于社会发展问题方面的偏颇与局限的基础上,提出了斯现代性观点,并且尝试运用新现代性的基本理念和主要原则,结合当今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对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进行新的阐释.  相似文献   
919.
道德的力量     
陈琛 《党建文汇》2007,(10):2-3
2007年9月18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胡锦涛在人民大会堂亲切会见了全国道德模范并发表重要讲话。胡锦涛强调,道德力量是国家发展、社会和谐、人民幸福的重要因素。加强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道德规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爱幼、扶贫济困、礼让宽容的人际关系,培育文明道德风尚,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任务。 9月20日,由中宣部宣教局、北京市委宣传部、中国伦理学会主办的“第四届中国公民道德论坛”在北京举行。发挥道德模范引领作用,大力弘扬社会正气是本次论坛的主题。  相似文献   
920.
李永刚 《探索》2007,(3):47-51
在现代公共生活中,妥协正在超越机会主义策略,成为一种主导性的冲突解决模式,甚至是一种精神气质或价值原则。其必要性来自多元价值、有限理性、博弈计算;其可能性则是基于民主的制度保障和市场的伟大共谋。使妥协正当的诸原则包括:底线共识、合乎法律、自由合意。不许、不愿、不敢妥协的心态应该改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