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文章检索
  按 检索   检索词:      
出版年份:   被引次数:   他引次数: 提示:输入*表示无穷大
  收费全文   1898篇
  免费   12篇
  国内免费   6篇
各国政治   17篇
工人农民   18篇
世界政治   31篇
外交国际关系   25篇
法律   248篇
中国共产党   523篇
中国政治   647篇
政治理论   184篇
综合类   223篇
  2024年   6篇
  2023年   18篇
  2022年   26篇
  2021年   33篇
  2020年   55篇
  2019年   16篇
  2018年   13篇
  2017年   27篇
  2016年   53篇
  2015年   134篇
  2014年   290篇
  2013年   157篇
  2012年   150篇
  2011年   154篇
  2010年   150篇
  2009年   128篇
  2008年   114篇
  2007年   97篇
  2006年   63篇
  2005年   44篇
  2004年   42篇
  2003年   42篇
  2002年   43篇
  2001年   27篇
  2000年   20篇
  1999年   8篇
  1998年   1篇
  1997年   1篇
  1996年   1篇
  1991年   2篇
  1989年   1篇
排序方式: 共有1916条查询结果,搜索用时 15 毫秒
11.
《反分裂国家法》凝聚了中国人民反分裂斗争的宝贵经验和政治智慧,是我们以法律来遏制“台独”分裂活动、维护台海和平稳定、促进祖国和平统一的重大举措,表明对台政策进入“依法反独”新阶段。全面领会这部法律的准确含义,把握这部法律的立法宗旨,对于我们做好新形势下的对台工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2.
“恒道”是老子的重要思想 ,是“无名”之“道”与“有名”之“道”的对立统一 ,具有丰富的治理国家和社会的价值内涵。在领导工作中 ,必须弘扬“恒道”精神 ,遵从现代领导工作中合乎规律性的东西 ;恪守“恒道”根本 ,把握“无为”与“无不为”的度 ;把握“恒道”内涵 ,放大领导工作中的非权力性影响力 ;实践“恒道”主张 ,自强不息 ,厚德载物。  相似文献   
13.
陈锐 《特区法坛》2005,(1):55-55
清代爱国名将,民族英雄,两广总督林则徐为官时,写下了一首著名诗——《观操守》。诗曰:观操守在利害时,观精力在饥疲时,观度量在喜怒时,观存养在纷华时,观镇定在震惊时。防欲如挽逆水行舟,才歇力,便下流;从善如缘无枝之木,才住脚,使下坠。  相似文献   
14.
西周时期,我国思想家就提出了“和”这一范畴,用以表现万物兴盛、政治清平必循的客观规律。《国语·郑语》中记载,史伯在回答郑桓公关于治国之道时就曾大段论述了“和”这一范畴:“夫和实生物,同则不继。以它平它谓之和,故能丰长而物归之;若以同裨同,尽乃弃矣。故先王以土与金木水火杂以成百物。是以和五味以调口,刚四支以卫体,和六律以聪耳,正七体以役心,平八索以成人,建九纪以立纯德,合十数以训百体,出千品,具万方,计亿事,材兆物,收经入,行姟极?释跽呔泳?之田,收经入以食兆民。周训而能用之,和乐如一。夫如是,和之至也。于是乎先王聘后于…  相似文献   
15.
《达生》是庄子对通达人生的思考和探索。庄子建构了“与道为一”的理想人生境界,指引人们通过对“道”的追求,达到人生的顺达和通畅。庄子认为,人生通达要遵循“无为”的自然之道,守住真朴这个生命的根,超越物役物累,保持精神的独立和自由,内外兼养,适而不过。庄子的思考和追求,主要是通过一系列寓言形象予以诗意表达的。  相似文献   
16.
中国哲学是成熟于过去的未来哲学。中国哲学始终保持着与人生存在的直接内在的相关性。正因为此,使中国哲学具有了多方面的合理性的优越性。中国哲学的生存论立场,是知识形态的形而上学之所以可能的一个合理的立场;中国哲学的本体观念及建立本体观念的方法具有明证性的合理性;中国哲学发展的内在逻辑保证了中国哲学统一的、持续稳定的发展及无限的发展可能性的空间。这些合理性的优越性。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具有多方面的价值。中国哲学也有其自身的弱点,中国古代哲学短于语言逻辑分析的操作平台的自觉建构。对此,马克思主义哲学会给中国哲学带来革命性变革。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成熟于未来的中国哲学。  相似文献   
17.
论学之道     
总结或归纳出学习或做学问或传授学问的成功或失败的正反经验,让后学之人从中获益,就是“为学之道”的宗旨。成功的为教之道或为学之道,都是把“学”与“习”有机地结合起来。因此,平常必须注意“学养”的培养,逐步形成良好的学识修养或学问涵养和良好的学风,以学促教,教学相长。  相似文献   
18.
余英时先生认为,由于中西方文化传统不同,近现代具有“批判的精神”、代表“社会的良心”这一特殊涵义的“知识分子”,在西方出现的时代大概不会早于十八世纪,而中国史上自孔子以来的“士”则大致相当于西方学人所刻画的近现代“知识分子”,仅就知识分子是“社会的良心”一点而言,中国文化早已是现代的。孔子所最先揭示的“士志于道”规定了“士”是基本价值的维护者,具有以天下为己任、不治而议论、修己以敬等具体表现。余先生在中西方比较中凸显中国知识分子的特征及其文化传统,从而在“知识分子”这一特殊维度上说明中国文化在世界文化史上的地位及其优越性。  相似文献   
19.
2006年10月的一天中午,某镇街道上(成渝公路过境段,没有划分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王某驾驶桑塔纳轿车靠右停在街道边(不是指定的停车泊位,属临时停车)。当王某推开车门时,车门正好与同向骑自行车从此经过的李某相碰,李某和自行车一同刚好倒在一辆同向行驶的大货车的后轮下,大货车后轮随即从李某身上碾过,李某当场死亡。  相似文献   
20.
闵征 《中国监狱学刊》2005,20(3):129-129
龙大轩在重庆《现代法学》2004年第2期上撰文《道与中国法律传统》指出,“道”的原始含义是道路的意思,后引申为事物从起点达到终点所须经由的过程、步骤和所须遵循的规则、规律。它的涵义是:1.道是宇宙的本根。2.道是万物生成、发展、变化的根本规律。3.道是人类不能违抗而只能须应的总法则。关于道的理论.至少在汉以前已被称为“道论”,是关于“宇宙——社会一人生”的由外向内推的思维方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